大选压力下的彼此负面预期
在整个竞选中,丑化和抨击中国都是两党候选人的惯用手段,特别是在经济问题上。中美两国目前都面临着国内与国际机制重塑与改革的重任,共和党阵营不断批评奥巴马政府对华政策软弱,罗姆尼和瑞恩批评奥巴马政府过高估计中国与美国合作的意愿,认为美方推动两国关系深化的努力不现实也不可取,形成“政策泡沫”,双方的政治作秀远大于取得的实质突破。罗姆尼认为美国目前缺乏明确而连贯的对华总体战略,新的美国政府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对华政策,而包括汇率、知识产权等贸易问题将是他当选后的最优先问题。无论对于奥巴马还是罗姆尼而言,整个美国都非常清楚,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是美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在工业化以及在高新技术领域寻求产业革命和重大突破是两条并行的道路,因此在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美国对中国提出的“自主创新”等战略与政策普遍持负面态度,将其与贸易保护主义相联系,认定中国不断违反世界贸易规则和入世承诺。其实,就业问题不仅是美国的问题,同时是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同样如此。前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自传中分享了一个关于中美两国领导人差异的故事。一次在美国白宫举行的午宴中,布什向来访的胡锦涛主席提出了他经常向各国领导人提起的问题:“有哪些事情会让你夜不能寐?”布什坦承,对美国再次遭受恐怖袭击的担心会令其彻夜难眠,而工程师教育背景出身的胡主席面对这一提问立刻回答到,他最关心的是每年要创造2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布什在自传中如此评价中国的领导人:“他是一个很实在的领导,关注自己的国家本身,而不是一个会挑起他国麻烦的空想家。”但是在大选的政治压力之下,无论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只能开足舆论的调门,将就业考卷不及格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选举广告中充斥了中国偷走美国的就业机会和核心技术的负面宣传。共和党还对中国的汇率改革不满,希望通过压迫中国的汇率升值进一步缓解美国的出口压力并抑制中国对美国制造业的冲击。目前,中美两国围绕汽车零部件、稀土原料等贸易纠纷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目标之一在于通过更加严格的标准来约束中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行为,以强化美国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在台湾问题上,美方不理解中方因为对台军售问题而屡次中断两国军事交流的做法,认为军事关系的不稳定和安全危机出现时无法及时沟通对两国总体关系而言已经构成战略短板,中方负有重要责任。如果中方无法跳出对台军售问题以保证两军正常稳定的互动,美方在安全方面与中国对话合作的意愿将持续降低。
当双方无法正确客观的理解彼此的战略意图时,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也就无法实现。在中国明确宣示要求美国尊重包括涉及台湾、西藏等核心利益问题上以及尊重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等问题上,美国都体现出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口头承诺对华尊重的同时,屡屡做出伤害和不尊重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事情,并且认定其属于美国的一贯对华政策。不信任令两国之间在各种层面难以取得实效,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相互信任更无从谈起。
中美彼此的期待落差,造成了尽管两国相向而行却轨道不同,有意愿合作却难以合拍,尤其是中美在经济发展方式和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政策分歧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地区与全球安全合作方面,中美之间的分歧是明显的。美国在许多安全问题上希望得到中国的政治支持和政策配合,但是中国基于一贯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并遵守相关国际政治规范不认同美国的霸权行为和单边主义做法,导致两国在许多安全议题上合作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明显的冲突,在应对西亚北非的变局,特别是叙利亚危机上,中美两国在安理会就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明显分歧。美国由此批评中国并未担负起相应的大国责任,而中国则反对美国以军事干预为主背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西方式外交模式。这同时也体现出中美两国对于既有的国际规范与外交准则理解的不同。许多学者将中美之间彼此互不信任的现象概括为“战略互疑”,互不信任已然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首要问题。中国战略界普遍认为美国的核心利益是其全球霸权统治地位,因而美国将企图牵制甚至阻碍中国的崛起。与之相对,美国战略界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道路犹豫不决,中国的崛起产生的不确定性及美国对规范中国崛起能力的怀疑,使得零和竞争的思维衍生出包括“中国威胁论”等敌视中国的论调。化解两国间的“互信赤字”,对于毫无先例可循的新型伙伴关系的构建可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