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别联组讨论:参政议政的新方式
3月8日下午3时,参加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中共、科技与民族等11个界别分别在驻地举行联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联系本界别实际,充分讨论“十五”计划纲要。这种新的会议讨论形式,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算起至今,全国政协大会已开过40多次。在这么多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的讨论几乎都是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毋庸置疑,这两种形式给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两种形式本身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完善之处。
大会发言因层次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等优点,颇受青睐,但缺点是发言人数及发言者的时间都受到限制。近年,每年参会的政协委员多达2000余人,委员们在全体会议上的发言通常安排3次,每次10人,每人10分钟,发言的委员仅占委员总数的1.5%左右。
小组讨论人人都能发言,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气氛活跃,但缺点是范围太小。别说跨界别,就是连本界别委员之间也会因所在小组不同而不能够充分沟通。全国政协的34个界别中有11个界别因人数、语言等原因而被划分为2至3个组。本来是同一界别的委员因在不同的组,结果导致一起参会多年而无缘相识、缺乏交流等种种现象,更不要说相互辩论。这种情况造成的最大后果,就是不利于委员们就共同关心的重大话题进行深入、全面的讨论及问题的有效解决。
金能筹委员说,委员们按界别组成是政协的一大特色。但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界别的优势和作用呢?过去,我们一直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使委员们发挥群体与个体作用上,而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太少了。忽视了各界别的功能就会使整个政协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这次联组讨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良好开端。
“政治协商嘛,就应有协商的对象。党和政府同界别有联系的部门的领导能面对面地听取委员们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政治协商方式。”巴岱委员说。
经过认真观察、分析、比较后会发现,这种新形式决不是小组讨论与大会发言两种形式简单的合并,而是一种更接近政治协商内涵的有效方式。
“意义重大,感触很多”。全国政协常委克尤木·巴吾东说,联组讨论具有双向要求,一方面要求委员们要提出本界别反映强烈、影响深远、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提案。另一方面,这种面对面、直截了当地反映本界别所联系群众的要求与呼声,对政府一些职能部门也是一种促进、帮助与提高。
联组讨论这一参政议政的新方式,无疑促进了政协界别优势的发挥,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提供了新的舞台,堪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