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2期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走南闯北> February 2001
 

 

怀化纪行

赵小天

怀化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市,聚居着汉、侗、苗、瑶、土家等32个民族。怀化是一座繁忙的城市,它是一个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还有航运都十分发达。城市里充满了行色匆匆的过客,他们满心想着自己的目的地,无心关注怀化的景致。其实,如果用一些心思你会发现怀化是一座值得逗留和品味的城市。

石板路小街和芙蓉楼

芙蓉楼位于沅、潕两水交汇处的黔城镇。走过早已废弃、杂草丛生的状元桥,就是另外一番天地——黔城镇的石板路小街。时间在这条小街上仿佛停滞了。虽然是正午时分,镇子充满了静谧,厚重的石板吸纳了一切嘈杂。街的两旁是木制的窨子房,许多家庭都利用朝街的门脸做小买卖。买卖行情不咸不淡,有一搭无一搭的,家里的人一边照顾着买卖,一边过着生活,三三两两打牌、聊天,或者吃午饭。买卖大多为家庭式的小作坊,卖一些自制的小点心、泡菜、零零碎碎的杂物;小吃店摆起几条长条桌椅就是了,条纹斑驳的瘦猫睁着一双金黄的眼睛在灶间无声地走来走去;理发室里陈设着如今在城市里早已看不到的理发用具,显得格外的朴实,只要2元洗剪吹什么都包括了……很多家的墙上还挂着毛主席、甚至华国锋的照片,间杂在一些家庭照片之中,仿佛置身于70年代。恬淡的生活使这里有许多长寿老人, 90多岁的老婆婆,安然地坐在家中怡养天年,却听不清我们的问候,仿佛置身两个世界。街上的人们神情恬淡,举止悠闲,对在大城市中忙碌惯了的,长恨“吾身非吾有”的我们是一种震撼。走走停停间就到了芙蓉楼。
芙蓉楼号称“楚南上游第一胜迹”,它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王昌龄曾在芙蓉楼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著名要属《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玉壶。”
我们游览的芙蓉楼已非唐代的原址,而是清代的建筑,王昌龄与朋友唱和的芙蓉楼早已因年久失修而毁于兵火。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几代人的投入,终于成就了背廓临江、依林距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的芙蓉楼。其建筑风格既体现了当地传统的建筑风格,还有当时在湖南非常活跃的徽商——安徽的建筑特色。一踏上芙蓉楼的台阶,龙标胜迹门赫然入目。胜迹门的的造型非常独特,它向外倾斜呈鞠躬的姿态,据说其倾斜程度超过了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仿佛在迎接游客的到来,因而又称迎宾门。门上书有“龙标胜迹”四字,还有绘有“王昌龄送客图”,均为清代当地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所作。园中有许多与诗人有关的景点,如剑劈石、送客亭等。园南还有一个长42米的碑廊,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頫等历代名人碑刻镌石80余块。

皇都侗寨

侗族,是我国人口上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毗邻地区。通道地处侗族主要聚居区的中心位置,是南部侗族和北部侗族的交合点,通道侗族人口约有16.8万人,占总人口的72.6%。

关于通道县皇都侗族乡的名字有一个传说。相传古代夜郎国王从此经过,被当地浓郁的民俗风情所陶醉,承诺在此建都,因而称为“皇都”。侗寨的寨门是侗族的代表建筑之一,它与鼓楼、花轿、凉亭一样,不用一钉一铁,卯榫嵌合,别具风格。侗乡有寨必有门,是侗族人民迎来送往、交情结友的必经通道。客人来了,一定要喝拦门酒。侗乡吃拦门酒有一个习惯,姑娘们敬的拦门酒,必须以歌对答,才能顺利进门,对不上或不会唱,就得饮酒,喝了酒你就成了侗乡朋友。
侗寨依地势分为山脊型、山麓型和平坝型。皇都侗乡的四个寨子,都是山麓型,也称“依山傍水型”。 相传明永乐年间,有兄弟四人迁徙至此,看到这里群山环抱,犹如四龙护宝,便认定这里是风水宝地,四兄弟便依四龙护宝之意分住头寨、尾寨、盘寨和新寨,在此繁衍生息。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侗语为 “堂瓦”,由公房发展而来,它的使用部分——底层一般都是四方形,上层悬有一长形大皮鼓,叫“齐心鼓”,遇急事就擂鼓集众商议,为提高信号的传递,鼓楼的修建少则三五层,多则是十几层,因而称为“鼓楼”。鼓楼是侗寨的灵魂,每遇有关系全寨安危的事件,寨佬便在鼓楼主持会议,商议对策。平时劳动之余,寨民们便聚集在鼓楼叙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歌。逢年过节,还在这里接送客人、对歌、比赛芦笙、踩堂多耶、玩龙舞狮。头寨鼓楼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经多次维修保留至今。独具特色的是,皇都文化村有四座鼓楼,却只有一座鼓楼有“齐心鼓”,相传明永乐年间的四兄弟入寨后,为和睦互助,统一政事,便推头寨为盟主,所以“齐心鼓”就放在头寨鼓楼。
寨子里吊脚楼鳞次栉比,它是侗乡的基本建筑样式,侗族的先祖为了防御野兽和爬行动物的袭击,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吊脚楼。木楼通常三层,第一层堆放杂物、饲养家禽和舂米;二楼是重要的活动场所,正间为堂屋,是平时做家务、姑娘纺织和热天乘凉的地方,右间为火堂,平时吃饭,冬天取暖。左间为老人或一家之主的睡房,三楼是年轻人的睡房及粮仓。吊脚楼一般一家自成一栋,也有的几栋连在一起,走廊相通,不必下楼就可以游遍几家。

小路上铺着侗寨人晒的炸茶籽油用的茶籽和稻谷,上了年纪的侗乡人用耙子打理着。茶籽有点像北方的榛子,初吃起来蛮香的,但回味却很苦,久久不去。
非常幸运,我们参加了侗家的合拢宴。相传当年侗族的民族英雄吴勉带领义军经过侗寨时,被寨佬留下宿营,热情大方的侗族姑娘各各都希望请吴勉到自己家中吃饭,吴勉左右为难。这时,一位聪明的姑娘提出在寨子的空地上摆条长桌,每家都拿出自己最好的饭菜集中在一起就能共享能邀英雄的荣耀了,合拢宴的习俗就这样沿袭下来。侗乡人和游客错落地坐在一起,在我们的对面坐着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侗族小伙子,他是侗族文化表演团的成员,眉清目秀,坐在那里宛若处子。开宴了,我们和侗乡人一起站起来,手挽着手,唱起了酒歌,会唱歌的,不会唱歌的,都不禁为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放开自己的歌喉,随着旋律歌唱、舞蹈,畅饮侗家的“苦酒”──说是苦酒,酒味却清冽甘甜。大家一起唱过酒歌,喝过苦酒之后,姑娘小伙子们就开始逐个敬酒,客人盛情难却,大多一饮而尽,同行的朋友竟被灌了整整七大碗酒。姑娘们还在自己“喜欢”的男孩子的脸上“涂黑”(用油和锅灰制成的涂料),并不断地给他敬酒,一位不胜酒力的男士竟逃离宴席。宴席上较有特色的是腌酸,当日有腌肉和腌鱼两种,口味特别,值得一尝。它是采用侗族人传统的腌制方法制成的,这种方法在宋代的史籍中便有记载,制作时间少则三五年,多则三四十年之久。盛在竹桶里的大米饭和糯米饭清香可口,让人食欲大开。 宴会结束了,侗家的姑娘小伙子们一改泼辣的风格,唱起了悠扬婉转的送行歌。依依惜别,一位热情的侗家姑娘还把我们领到她的家中,为被涂黑的朋友洗脸。
夜幕降临,篝火升起,歌舞表演开始了。年轻的演出团团员都是土生土长的侗寨人,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长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悟性使他们成为优秀民间艺人,一招一式都满载着侗家艺术精神。他们经常巡回演出,1994年曾赴法国巴黎表演侗族大歌,被赞誉为“金秋艺术界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当晚,他们表演了“哆耶舞”、“酒歌”、“闹茶”、“板凳情歌”、“扯扯摸摸”等反映侗族民俗的传统歌舞。表演结束后,表演团的姑娘小伙子们在夜色中尽情地嬉戏着,而我们则到一家侗族人家去参观吊脚楼,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家中并没有人,侗寨里有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房间里很干净、整洁,还有卫生间等现代的设施。我们乘夜色离开侗寨,侗家的姑娘小伙子们与我们依依惜别,我们深深沉醉在这浓情中。

受降纪念坊

芷江一直是通往祖国大西南的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黔楚咽喉”之称。在我国中学地理课本中,湘西境内重镇,一度只收入芷江。芷江作为一座山城能够如此闻名,恐怕是因为芷江机场和芷江受降。

芷江机场位于县城东郊一公里处,占地约2000余亩。宽阔的遗址一片安宁与平静,牛羊悠闲地啃食着清草,孩子们的笑声在这宽阔的空地上回荡。然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却不是寻常之所。芷江处在后方的前方,前方的后方的战略位置,它是川黔大后方的屏障。芷江是当时著名的中美联合空军基地。芷江机场始建于1937年,面积当时名列全国机场第二。机场除国民党双翼飞机停留几十架之外,还有苏联战斗机一个中队、英国战斗机5架。1944年6月,中美空军混合联合队陈纳德部100多架战斗机、B25轰炸机飞抵芷江。芷江飞机场容纳含国民党几个大队在内共300多架飞机。许多当时先进的机型如“黑寡妇”式侦察机、“短剑”式驱逐机、“鲨鱼”式攻击机、“野马”式战斗机、“战鹰”式轰炸机、“超级空中堡垒”、C-46型运输机都曾在这里停留。芷江当时的美国空军飞行员、地勤人员和宪兵约达6000人。中美空军以这里为基地,远程袭击日本本土,震撼了法西斯侵略者的老巢。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芷江机场遂停止使用。

坐落于芷江七里桥的 “受降纪念坊”,是华夏大地上现存的唯一一座专门纪念抗战胜利的建筑物,是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的历史见证,是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胜利的历史丰碑。受降坊前的凯旋门上镶嵌着象征着胜利的红色的“V”字,坊前坊后镌刻着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于右任、孙科等当时的军政要人的题词、题额,其中何应钦的“名城首受降,实可知扶桑试剑富士扬鞭,还输一着;胜地倍生色,应推倒铜柱记功,燕然勒石,独有千秋。”可谓是对芷江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中肯评价。坊初建于1946年,1966年毁于文化大革命,1983年11月重建。令人感动的是,芷江人民在重修受降坊会址时所表现出的无私和奉献。在寻访失散原物时当地人纷纷无偿献出自己藏有的文物,受降坊上的匾额除白崇禧题写的侧联多方寻觅仍然未果外,其余的都完璧归赵了。据说,受降厅中的桌椅后来成为造纸厂的办公用品,当厂子里的人知道它们是抗战时期的文物后便欣然献给了国家。重修受降会址的60万元资金大多来自芷江人民分分角角的捐献,全中国人民的受降坊却靠着并不富有的芷江人民来重修,实在令人感慨。也许是因为资金不足的原因,受降会址显得非常朴素,也分外庄严肃穆。

受降会址是两排黑色美式风格的双层木质平房,从前是中美空军机场的一所俱乐部。房间里因为完全是自然光所以有些暗淡,大体保持了当年的陈设,非常简单,甚至有些简陋。受降厅右面正中墙上,悬挂着国父孙中山的半身画像、国民党旗及民国国旗。排成弧形的几张桌子上铺着一张洁白的桌布,在案台前不到两米的地方,摆着四张黑漆的椅子,这是为投降而设的。在会议室的另一端还有为新闻记者预备的一张大餐桌和椅子。除此外没有任何装饰,可想当年典礼的简单、严肃。 一群孩子正利用周末在这里嬉戏玩耍,朋友问受降厅外的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里是做什么用的吗?也许是因为羞怯,孩子笑而不语,转身就跑掉了。在孩子们朗朗的笑声中,发现厅外的墙上写着“和平永奠”四个大字。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