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第2期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独家策划> February 2001
 
告急:友谊指数持续下跌

侯瑞丽

春节少不了朋友相聚。老朋友见面时的开怀大笑、插科打诨,顿时冲散了时间造成的隔阂。他还是他,所有的毛病都没改,于是亲切之感油然而升,情愿将以往所有与老友相关的记忆翻晒一遍。然而新的话题还没说够,便已经夜色斓珊而不得不曲终人散了。

当今社会,由于种种原因,旧日朋友往往难以经常见面,偶尔相聚,真有如人在梦中,梦醒时分,依稀记得朋友曾在遥远的地方向你招手。

尽管真情依旧,然而现实中保存和维护真挚友情的土壤却在一点点松动。曾几何时,人们从“礼尚往来”、“相敬如宾”变得“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了,于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胆义肠只能作为武侠影片中的保留节目,坐在黑影里暗自欣赏,并偷偷为之感动而泣。人们注意到,当社会开始按照一定的经济秩序运行时,利益关系无孔不入,包括朋友这块净土。

相见时难

今天,每一个在岗的人都忙。因为许多单位建立了激励机制,多劳就能多得。即便是旧体制还没革除,员工的危机感也是与日俱增,他们在想:如果单位搞不好垮台了,我到哪去?那将需要什么本领,有时间敢快充电吧。与此同时,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不由你不把精力用在寻找和尝试之中。总之,时间老是不够用,只有挤掉与朋友的约会,一次,两次,漫漫地,与朋友的交往变成一个电话,一声问候,甚至是网上的几句寒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不用心,时间长了,连朋友的相貌都变得模糊了,朋友的声音离得更远,特别是那些内心的声音。

不能再拖了,再忙也要腾出时间与朋友见面。于是,三五成群的朋友们先是以某某过生日为名聚在一起,在娱乐场所一呆就是半夜,在微醉的情况下,他们会倾诉内心深处的困扰和压力,还会回忆金色或灰色的童年往事。此时此刻,朋友们都显得脆弱而感性。这种聚会犹如精神大餐,使大家神气活现,以至此后好几天之内,都沉浸其中,自得其乐。有时,朋友们也一呼而应地去看话剧或其他文艺演出,甚至干脆躲在一个地方打牌。让一种活动或是游戏在朋友的陪伴下填满内心,什么心里话也不必说,却感到美妙而充实。尽管朋友聚会从此变得不可或缺,但它在人们的生活却变为一种奢侈,时时表现出稀缺造成的遗憾。

情义不再无价

单位给张萍提供了一个培训机会,张萍想到自己的同行,也是大学时期的同窗好友,就为她争取到一个旁听的名额。于是平时只能“热线传情”的老朋友又坐进了一个课堂。时光仿佛倒退了十几年,同学少年的纯洁情义顿时飞上两人的面颊,弥散在两人热闹的谈笑之中。然而,就在上课铃声响起的刹那,老同学旋即拿出一个精致的礼物放在萍的面前,说:“这个送给你”。张萍先是一愣,然后心里乱糟糟的,一时听不见老师的讲课,也看不进讲义上的内容了,为什么“无价”的情义如今“有价”了,而且还是当场结算?

朋友之间应该无私无偿地相互帮助,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交友观念,在如今处处讲成本核算的社会生活之中,人情甚至友情都被贴上了价签。人们在遇到困难,需要朋友帮忙时,先得衡量一下这需要多大代价,划算与否。而这么一想,往往冒出“算了,搭不起那人情”的念头,一下浇灭了向朋友求助,甚至与朋友来往的兴致与动力。恕不知,更大的损失还不在于失去了朋友的帮助,而是使人回避了真情,远离了朋友,以至一步步走向精神的荒漠,包围着自己的将是无边的孤独和寂寞。

与传统的朋友聚会相比,现在也需要一定的花费。据统计,这方面的花费在一个人工资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许多喜欢与朋友交往而又刚刚工作,收入较低的年青人会因经济原因放弃聚会。

中国人好面子,不爱沾小便宜是一种普遍心理,这使得本来盛行于西方的AA制一到中国就落地生根,繁衍开来。AA制使朋友交往在经济方面十分清爽,谁也没有心理负担,大家轮流做东,选择中低档的餐馆和实惠的饮食,不在乎吃喝,只想交流心声,畅叙友情。

朋友言商两败俱伤

中国有句古话“朋友之间不言商”,而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朋友不仅都在言商,而且是发迹的第一步,能否淘得第一桶金要看你有没有一个有本事的朋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其主要的经营方式是朋友资集入股,凑一笔启动资金,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各占一个山头”。出于利益的原因,许多人朋友关系就此告终,有的甚至反目为仇,其中包括儒商。

尽管儒商接受过高等教育,又在重情讲义的传统教育中长大,但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某些时候不得不背离传统,做出违心的诀择,这一过程充满了内心的痛苦。但扭曲是暂时的,一旦创业成功,他们还会拾起对旧友的怀念和感激,哪怕这些都只能在心里默念。值得注意的是,情义的复活将影响他们以后的人生,因此,“见利忘义”是暂时的,情义至上对中国人来讲有永恒的作用力。

80年代南下深圳、海南淘金的青年学子无不是靠朋友抱团在商海中大获全胜,满载而归的。如今他们也都另起炉灶,在更规范的层次上做更大的生意。曾经一起在商海弄潮的朋友,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占有相当的位置,而这份影响终生的纪念只有留在心底,以期来日抱答。

朋友借钱不容易

向朋友借钱或是借给朋友钱在交友之中似乎司空见惯,只是今天这种事情更为普遍,数额也更大。今天的社会给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众多机会,人们需要钱买房子、做生意等等。以前朋友需要借钱,回家跟爱人一商量,很快达成共识:借!朋友嘛,借点钱算什么?今天不一样了,一方面因为友谊的含金量正在下跌,人们对朋友不再是以心换心,不分你我了;另一方面钱随时有可能要用,借人了自己需要怎么办?

中国正处在一场史无前列的改革之中,许多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制度还不完备的时期,人们难免会产生不安全感。自身不保,便无暇顾及其他了。最典型的是福利制度,以前中国人的各项福利都是国家全额负担的,包括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也是义务制。如今福利制度要逐步社会化,依靠社会保险。在保险意识淡薄,保险行业不够规范的情况下,人们不免产生危机感。“望子成龙”的传统思想又使人们对子女教育投入的预期值很高。钱,自然不敢随便借人。

还是由于经济社会中利益关系的冲击,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也威胁着以诚信为前提的交友行为,对朋友缺乏信任自然不会借钱给朋友。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做一番“换位思考”,那就是今天我帮了他,明天他可能就会帮我。有人以为这样想就会对朋友尽力相帮,能够促进友谊。而实际上这一想法却使友谊陷入了新一轮的危机。对待朋友,不能期望他对自己有所回抱,如果带着这种期望与朋友相处将很不愉快,总觉得他对自己不够好,时间长了就会断送掉友谊。
染上了商业色彩的友谊其实还是友谊,如果我们提前了解了它的特点和禀性,然后再去维护它的存在和价值,同样能获得对友情的心理满足。

朋友,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愿它时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照亮人生。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