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特色兴市”之路
--访全国人大代表 衡水市市长李俊渠
本刊记者 梅尔
三月的北京,春意盎然。人民大会堂休息室里,即使在休息的空隙代表们也讨论得热火朝天。
在大会堂的一角,记者如约见到了人大代表、河北省衡水市市长李俊渠。李市长儒雅中透着几分英气,对记者的采访,表现出很大的热情,谈起衡水,滔滔不绝,真实而不空洞。
衡水市是1996年7月才撤地建市的新兴城市,对衡水这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讲,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牢固树立“特色兴市”观念,围绕特色抓调整,搞好调整促特色,走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之路。衡水市委、市政府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俊渠一再强调“特色”二字。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衡水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全市从事特色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企业约占据市区企业总数的60%,特色产业的增加值和上缴税金分别占到了整体总量的68%和67%。
问及衡水市特色经济的特点,李俊渠说,目前衡水市特色经济有四个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特别是丝网、玻璃钢、橡塑制品、采暖铸造产品在国内市场都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如丝网业,现有企业近7800家,从业人员8.9万人,产品达到8大类,100多个品种、4000多个规格,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80%,被列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二是区域相对集中。三是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辐射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在国内市场中占有重要位置。四是培育了一批名牌产品。如旭日升冰茶、博陵丝网、春风暖气片等产品在国内市场闻名遐迩。
谈及政府在发展特色经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李俊渠说,政府的职责是制定政策、宏观调控,区别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制定各种特有的扶持政策,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另外,禁止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乱拉赞助等“五乱”问题,依法保持特色产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也是政府搞好服务的最具体的体现。
目前,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面临着许多良好的契机,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是一些像衡水这样的中小城市面临的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