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众新选择:到大陆定居
香港李大壮委员谈两岸经贸融合
本刊记者 侯瑞丽
记者:有调查说,台湾民众在选择定居目标时,已经将大陆列为第二,仅次于美国。为什么台湾民众如此热衷于大陆?
李大壮:这是台商投资大陆第二个高潮到来的一个表现。台湾工商界的领军人物王永庆指出,目前台湾企业约有95%均在大陆有投资。时至今日,已经抢滩成功的台资企业正在或即将进入收获期。
记者:台商投资大陆的第二次高潮与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
李大壮:第一次高潮在1993年前后,此次投资高潮与上次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方面。投资者的心态从过去的自然状态,逐渐转化为被迫冲破台湾当局的重重阻挠,这些阻挠来自台湾当局于1996年开始实施的“戒急用忍”等限制性措施。投资方向从当初广泛采用原加工后外销方式,转为大力拓展大陆的内销市场。投资地域从东南沿海地区和商业中心城市,延伸到大陆中西部地区。投资规模从以往的中小企业为主,发展到大中型企业\财团\上市公司纷至沓来。投资领域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转向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记者:2000年下半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的法案,对海峡两岸的经贸活动有什么影响?
李大壮:这个法案不仅解决了中美两国长期以来的双边贸易困扰,同时对海峡两岸的经贸互动也有积极的影响。我接触的许多已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认为,它将有助于台商增加订单,扩大出口,他们计划加大在大陆的生产线投资,以期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所以我预计,从现在到大陆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热情将会持续升温。
记者:大陆和台湾即将先后加入世贸,这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如何?
李大壮:这意味着两岸的经贸活动都将按照世贸组织的规范行事,为此双方都需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对台湾而言,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更为迫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转移,而它们最好的归宿即是投赴大陆。
对大陆来说,加入世贸后应该更积极地面对来自台湾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热潮,为台商的投资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中国政府虽然也对台资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土地使用\人员安置等,但仅限于一般性的投资项目。对于电讯\流通\医药等行业的产业资本,以及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金融资本,至少从目前情况看,与其他外资相比,对台资的优惠处于劣势。因此,如果要加强两岸经贸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中国政府应采取更为灵活\更为开放的姿态,将可以承诺给其他外资的条件优先或同样承诺给台商,以吸引台湾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大量投资于大陆,使经贸合作得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两岸关系。
记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性的合并及合作已成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发展潮流。在亚洲地区,以香港\台湾\广东\福建及澳门为中心地带的华南经济圈已初步形成,您如何看待华南经济圈?
李大壮:这一经济圈具有强烈的互补互利性及民间合作意愿。因此,是否可以考虑在华南经济圈各经济成员体之间建立高层次的协调机构,拟定对话机制及定期协商制度,将官方\民间和研究机构的能量调动并汇总起来,以共同促进该地区析经济合作与发展。为此,可鼓励台资与港资捆绑在一起后再投资于大陆。特别是未来两岸三地在资讯科技产业方面的合作,我认为将具有广阔的前景。
记者:虽然目前两岸贸易已发展到每年300亿美元的规模,但由于没有实现“三通”,只能间接进行,费时费力,还增加了成本。您预计如果两岸实现了“三通”,两岸经贸关系会出现怎样的繁荣呢?
李大壮:据台湾“交通部”于不久前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70%的人士认为,若两岸直接通航,首年大陆运输到台湾的货柜和杂货将增长一至两倍,而台湾运至大陆的货柜将增长一倍,杂货增幅为10%。此外,台湾航空界人士也指出,两岸直航可为台湾带来每年300亿新台币的收益。
事实上,如果海峡两岸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在正常情况下,两岸将必须遵守世贸的非歧视性原则,因而要撤除对于投资及贸易的种种限制,实行“三通”,试图以“小三通”来抵制真正意义上的直接“三通”就行不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