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特别报道 >

特别报道

WTO,带给我们什么
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谈香港回归五周年
郭炳湘--深化优势互补 繁荣香港经济

伍淑清--尽心培育人才,着眼祖国和香港未来

邹灿基--入世后,香港内地法律应寻求更多融合点

郑耀宗-- 两地教育紧密合作,前景看好
施子清--紧依祖国,港人自强不息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两会”又在北京的春天里如约而至了。再过3个月,便迎来香港回归祖国五周年。为此,本刊特别邀请几位来自香港的政协委员,就回归五年和如何保持发挥香港的优势,如何加强香港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如何面对香港经济的暂时困难和发展前景等问题,谈了他们的看法。

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政协香港委员谈香港回归五周年

本刊记者刘东平

深化优势互补 繁荣香港经济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主席郭炳湘

作为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的郭炳湘先生,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获硕士学衔,1989年任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的掌门人。他稳健持重的性格,自信准确的操持,为新鸿基带来了极高盈利,虽经亚洲金融风暴,但“新鸿基”拥有多元化投资领域和项目,包括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及电讯行业等,在内地也拥有大量投资项目,其商绩稳如泰山,这位在港极具实力的商界名人,对香港和祖国的发展前景时刻关注着。

记:香港回归祖国今逢五周年,对这五年您怎么来看?

郭炳湘:香港回归祖国这五年,应当说是实践“一国两制”方针取得巨大成功的五年,是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卓有成效的五年,也是全体香港人民勇敢面对金融危机和各种新的挑战、奋发有为的五年。

记:面对香港目前的经济状况,您有何看法?

郭:香港现时的经济状况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也和香港经济长期以来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有关。经济增长的回落,消费疲软,失业率增加,确给香港市民生活带来压力。我认为,这些困难不能轻视,但都是暂时的,可以克服。因为香港经济的巨大优势依然存在。

记:您认为香港的巨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郭:我认为有四个方面:一是香港地处亚洲中心地带,位居纽约和伦敦市场的中间,有着新加坡、东京和上海难以取代的地理优势;

二是香港在国际上拥有庞大的资讯网络,有公正的法制、简单的税制和低税率、稳健的金融体系、自由的货币和商业制度,是全球最容易经商和投资回报率极高的自由港;

三是香港不仅有发达的公路、铁路、电讯设施、机场和港口,而且聚集有优秀的企业家、金融专家、会计师、律师及各种众多的专业人才,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四是香港背靠已经成为WTO成员,而且经济上“一枝独秀”的广阔大陆腹地,有着强大的经济发展后盾。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珠江三角洲正在成为香港经济重新起飞的重要发展舞台。 记:如何使香港的优势得以发挥,从而繁荣香港经济呢?

郭:我认为要看到香港和内地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深化两地的优势互补,这是振兴香港经济的必行良策。在世界经济普遍放缓的形势下,内地仍以7·3%的快速度增长,这是很了不起的。但国内市场经济和与之相衔接的服务业发育时间较晚,与香港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市场营销、金融理财、企业管理、高级房地产以及高科技资讯的全面服务等。这就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大量的商业机会。

 记:香港工商界是否敏锐重视这点呢?

郭:不尽然。香港一些工商人士应转变观念,更多地开发内地经济对香港服务业的潜在需求,充分发挥香港服务业优势,尽快使之成为新兴“世界工厂”中国的重要服务基地。 记:从目前看,香港市场的规模对拓展经济有所局限,那么通过扩大和紧密粤港合作,是否会有促动呢?

郭:对。深化粤港合作,会使两地经济连成一片,互动共荣。现两地领导人正加紧磋商,制定新的构想规划,其中包括重大基建项目的互动,环境保护和两地企业间的密切合作。目前广东正考虑尽量放宽人员来往限制,方便粤港澳三地间的人员货物的出入。同时,粤港自由贸易区也将先行试点,首先合作的将是物流业,发达的香港物流业,再结合珠江三角洲强大的生产制造业,前景一定非常光明。 我衷心希望粤港合作的各项举措加快步伐,使之成为香港和内地深化优势互补,互动共荣的先导和示范。返回

尽心培育人才,着眼祖国和香港未来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香港世界贸易中心总经理伍淑清

被称为“空中飞人”的香港知名社会活动家伍淑清女士,往来于世界各地的繁多社会活动,经常“飞”在北京至香港和国际许多城市的航线上。她不停地工作和忙碌,仿佛永不知疲倦。

改革开放之初,伍淑清即来北京,首开了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此后又陆续在国内建立了十余家合资企业,身兼多家企业的董事长和十多项社会职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她更以香港和祖国的未来发展为光荣己任,竭尽全力。 记:您在1998年九届政协会议就提出“如何培育香港青少年一代关心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建设好香港”的议题,此后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会,组织了许多活动,反响很大。

伍:香港回归祖国后,我感到香港的青少年迫切需要了解祖国,从感情和文化上亲近祖国,于是便积极行动,去做一些实事。四年多来,基金会先后组织了香港各界和海外青少年6000多人,分30多个“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交流团”,分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文化交流和学习,大大增进了孩子们“爱祖国,建香港”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记:中央政府刚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时,您就在政协会议上呼吁港澳委员们为祖国开发西部添砖加瓦,并亲历亲为,非常令人敬佩。

伍:西部开发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也为今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我感到开发西部不仅是搞几个投资项目,因为西部落后,主要落后在缺乏高层次专业人才。于是我尽自己所能,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宁夏基层干部赴美国考察高科技农业,组织美国、加拿大和国内专家学者为西部11个省区培训旅游管理经营专业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果。

记:对于香港未来的经济发展您有什么建言?

伍:中国入世后,许多国外企业会很快涌入中国内地市场。竞争与市场皆近在咫尺,香港企业家应超越既往的思维方式,了解香港以外的发展趋势,好好把握商机。同时,香港和内地机构应建立更加直接的沟通渠道,为投资者提供中国贸易和法规的最新信息。因为香港历来担当着国际经济和贸易的重要角色,肩负着联系世界与中国的重任。

记:香港回归之前,您就担任了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现还任港事顾问,为香港的回归和平稳过渡做了许多事情,现在回归已至五年,您感想如何? 伍:再过不久,香港回归祖国就整整五年了。回顾这不平凡的五年,我感慨不已。我相信香港的经济会很快更加兴旺,更加繁荣,作为内地与世界的桥梁,香港一定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发挥无法替代的作用。返回

入世后,香港内地法律应寻求更多融合点

中国法学会香港法律研究会顾问、执业大律师邹灿基

邹灿基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读法律时,曾荣获全英联邦最优考生等最高荣誉,为世界华人争了荣耀。回香港执业律师后,1985年担当了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97跨越法律研究会的召集人,抱着为国家奉献的强烈意愿,他具体参与和主笔了香港基本法法律回归的内容,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研究制定,是一位香港回归的亲身参与者和见证人。

记:香港的回归,也是法律的回归,从您的经历看,对此是否有更深的感受?

邹:回归前有人笑说,香港的法律很难用中文词汇表达,基本法的许多法律问题也没有先例,难点重重。我们依照一国两制原则,凭着学识和智慧,做了许多扎实工作,对法律回归中的一些创新、疑难问题,分别提出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为香港回归祖国贡献了力量,回顾那一段经历是很难忘的。

从今天看,中国能够和平收回香港,平稳过渡,是很不容易的。在世界的历史上,能够这么和平的收回领土,也是罕见的。回归五年,特区政府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构想,贯彻基本法的原则,实施“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取得了很大成效。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记:现在有的港人说,香港要保持特色,在法律政策上就要与内地完全不一样,您如何看呢?

邹:我不这样认为。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已逐渐走向一体化,法律也应逐渐加以融合,互相帮补,寻求更多相通的结合点。原则上,香港和内地现在许多价值观和观念都渐在接近或相同,比如重视法制,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能接受,这就是共同点。香港和内地有了更多的求同点,两边的差距就能逐渐缩小。从法律建设来看,香港始终是先走了一步,比如完整细化的法律制度和规则,法律服务行业的规范和配套等,这些都是内地不容易一下子赶上来的,可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示范和带动作用。

记:中国入世后,许多法律也要相应改革和调适,对此您怎么看?

邹:从长远看,中国入世后的法律改革,从开始就要注重和香港方面的融合配套问题,注意之间的互补功能。因为内地是香港的大后方,许多企业都在这里,但是服务、金融、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还是香港有优势,如果两地能互相帮补,紧密配合,会收到很好效果。另外,在中国进入世贸的过程中,香港方面参与不多,香港有良好资质的律师,到内地执业并不容易,还有不少限制,我希望能够放宽政策,促动交流,使香港更易于了解内地法律业的不断变化,参与进来,促动两地间法律的逐渐融合,同时能更充分发挥香港律师业的作用。返回

两地教育紧密合作,前景看好

香港大学前校长郑耀宗

郑耀宗先生早年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后进入教育界,先后担任过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香港大学校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现在,他仍在忙着办教育,办的是新兴的远程教育,网络学院。

记:听说您正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开办网络学院,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郑:一个目的是为加快扩大高校的招生,去年我们投资1500万元,建立了很多教育平台,网上教育的硬件,规模比较大,现已招收了3000多名学生在读复旦大学远程教育的本科学位,这也是为国家加速培养人才所做的一件实事。

记:另外还有什么想法?

郑:那就是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的教育挑战。以前有国家保护,不允许国外的教育行业进来,入世后就要跟国外直接交手,一律公平竞争。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教育也是一个产业,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每年都要搞大量的教育输出,每年能赚取大量外汇。人家打进来,或用网上远程教育,推行他们的教育,这就是一个挑战。所以香港与内地要更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的教育推展好,与外国教育竞争才有强力。

记:回归以来,香港和内地教育界的交流合作呈现什么趋势呢?

郑:随着内地教育的更加开放化,两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方式更多,规模更大了。就拿香港大学来说,历史悠久,学科齐备,教师的素质优良,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1998年即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培养工商硕士(MBA)项目,这是第一个由内地高校与香港大学合作进行学位教育的项目。由两校具有精深专业基础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讲课,采用国际水准的原版教材、教学设备和方法,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商业视野,熟稔本国经济环境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今年已有首届101位毕业生,被授予香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沪港两地的教育界人士都认为,两校的合作,对探索沪港两地高校间优势互补、交流合作的全新模式有着积极意义。 返回

紧依祖国,港人自强不息

香港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施子清

施子清先生是福建晋江人,到香港时两手空空,白手起家,上世纪70年代在港经商创业。1979年即到内地投资办厂,90年代初福建泉州市启动房地产成片开发时,他是第一个投资人。施先生和许多港商一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立下了功劳。言谈中,他流露出对祖国、家乡、香港的一片挚爱深情。用他的话说:“祖国好,香港一定会好。”

记:您在祖国内地投资办厂已有20年,为什么一直走依靠祖国发展的经商之路?

施:我的公司是一个家族公司,主要是做化纤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国际贸易。最初来国内投资时,条件和环境还很差,交通通讯都不太方便,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兢兢业业地做生意,办企业。开始也亏本,但我总结经验,靠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把生意越做越好。1989年北京政治风波后,许多外商都撤了资,但我对国家的信心始终不渝,坚持留下来。

记:香港回归祖国后,您的企业有什么变化?

施:这些年,内地经济发展迅速,粤港经济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0年我在广东建设了新厂,投资3000多万,是生产无纺布的企业。如今,我的公司已由四个孩子接了班,他们运作的比我更好,公司的贸易额最高时达到了几亿元人民币,有地产、金融、贸易等。其中主要是依靠内地企业来运作。我在内地的企业现有5家,分别在上海、江苏、广东、湖南、福建。 记:对于香港面临的暂时经济困难,有些港人流露悲观,您如何看?

施:我不这样认为。经济的发展有个规律,有好的时候,也有不景气的时候,比如我们做化纤原料生意,价格的高长回落也有个周期,有时一吨原料的差价能有几百元。只要我们把握好机遇,看准机会,就能够盈利。同样,香港现在要树立信心,把握机遇,实施经济转型,做好调整,一定会尽快走出低谷的。

我感到,香港的发展一定要紧紧依靠国内。香港的经济虽然面临暂时困难,但香港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会努力奋斗,争取香港经济的复苏。香港人民认为,祖国好,香港一定会好。内地的经济好,我们就有机会。把我们带动起来。 香港回归祖国这五年,是非常有意义的五年。来之不易的五年。国内的经济“一枝独秀”,喜事连台,香港也赢得了荣耀。尽管香港经济上有些困难度,但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振奋的,香港人会紧依祖国,自强不息,振兴香港!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一个成功示范。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