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台湾期刊业
本刊记者 侯瑞丽
有一首歌叫《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今年春节前夕,我真的到了台北,参加在台湾举办的第一次祖国大陆期刊展,然后又伴着绵绵的细雨,马不停蹄地参观、访问了台湾几家有名的期刊企业集团并考察了他们的发行渠道。
两岸期刊同业真情碰撞
首届大陆期刊展设置在台北繁华的敦化路上的诚品书店,飞抵台北的第一天晚上我们就兴冲冲地来到诚品书店。看到期刊展的大字横幅,近日来从北京到深圳,从深圳到香港,又从香港到台北的漂泊感猛然找到了停靠的港湾,一方面由于见到祖国“大陆”的字样,亲切感油然而升;另一方面深感两岸之间不实行三通,给奔波于两岸商界、学界的炎黄子孙凭添了太多的不便,包括路途开支的增加和时间精力的浪费。
一进展厅只见上千种大陆期刊开架陈列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包装华丽、风格时尚的妇女生活类杂志,难怪后来一位前来参观的台湾顾客说“以为是台湾自己的期刊展呢”,从一位台湾发行商那儿得知,台湾期刊的出口产品恰恰也是妇女生活类的居多。
除此之外,参展的大陆期刊还有专业学术类和综合时政类,从读者问卷调查来看这两方面的期刊比较受欢迎,台湾临豪文化资讯有限公司的赖振亚女士与来自北京国家图书馆的王菡结成了知己,赖女士看好大陆的学术期刊,并有意承办北京国家图书馆主办的《文献》和《收藏》杂志,以及文化部办的《文艺研究》杂志在台湾的发行,她认为这类期刊在台湾有固定的读者群,她也愿意把台湾的学术类期刊介绍到大陆去。
此次大陆期刊展的读者调查还表明,台湾人最喜欢看大陆的综合时政类刊物,因为他们的亲朋好友之中总有人从事与大陆相关的事业,近年来台湾本岛数十万民众背负行囊前往大陆,仅上海就有台胞30万人,许多人在大陆找到了商机,进而久居大陆。当前在台湾风行的一本畅销书就是上海台商陈彬写的《我的上海经验》。台湾民众认为,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大陆是惟一可以淘到金子的地方,因此他们对关于大陆的时事、财经信息特别有兴趣,希望从中证实自己的判断,并找到新的发财机会。然而由于两岸之间信息渠道不畅,台湾民众难以方便地了解真实的祖国大陆的情况。台湾期刊界也看到了读者的这种需求,不惜代价派记者赴大陆挖掘新闻,台湾期刊上也有不少关于大陆的文章,但似乎仍无法满足读者要求。
因此,这次大陆期刊展倍受台湾同业欢迎,他们视之为送到家门口的好机会。在两岸期刊同业频繁的接触和交流之中,不难感到两岸同业之间真诚友好,渴望合作的心情。
领略台湾期刊业的风采
举办展览之余,我们参观了台湾经营业绩最好的几家期刊企业集团,它们是去年12月刚刚与李嘉诚的TOM.COM合并,融资3亿多美元的商周传媒集团;台湾第一家媒体上市公司——资讯传真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台湾口碑最好的杂志《时报周刊》,创刊历史15年的《新新闻》周刊,以及城邦出版集团和英语学习的杂志《空中英语教室》。
以财经、科技、旅游以及各种流行讯息为内容的商周媒体集团下属7种刊物,它们是财经类的《商业周刊》、关于新经济的《数位周刊》、《TO’GO旅游情报》,以及台湾地区第一本中法合资出版的女性杂志《美丽佳人》、最受女性欢迎的《侬侬杂志》和《妈妈宝宝》、《新纤有型》。此外还有两个出版社,一是“商智文化”,另一个是从写作到印发一条龙服务的代编图书机构“商周编辑顾问”,还有网络上的“商周线上”。
尽管创办于1987年的商周传媒集团半年后就实现现金增资1070万台币,然而,此后3年中,《商业周刊》历经4次改版,直到1991年10月,商周编辑顾问公司成立,商周集团现金增资2000万台币。1993年金惟纯担任《商业周刊》的发行人后,又进行了3次改版,内容以台湾各行业及金融业的调查为特色,赢得了大量读者。1997年《商业周刊》在台湾地区广告收入为1.13亿台币,成为财经类杂志第一名,总营收额3亿台币。2000年商周集团并购侬侬集团,总营收额达5亿600万台币。2001年12月,放眼中文世界庞大的市场,商周媒体集团为筹集资金、扩展业务及储备能量,又与理念相同的TOM.COM合并,从一只台湾岛内期刊业的“旗舰”壮大为一艘面向全世界中文读者的“航空母舰”。
发行人金惟纯说,商周传媒集团的代表作《商业周刊》,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路,一是内容定位于财经,二是办周刊,做得非常辛苦,开始阶段甚至没人敢于模仿,后来杂志赢利了,模仿者多起来,但他们没有《商业周刊》的经验积累,有的甚至不堪劳累,主动退下阵来。
十多年的媒体运作经验,使金惟纯认定一个事实——媒体成功最重要的是人才,媒体人才甚至比互联网业的人才价值更高。他的经验是看准人才,投资人才,成立新公司,以配股的形式鼓励人才创业,等刊物赢利后,再出资并购。如今的商周媒体集团以整合营销的观念进行管理,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资源利用及增值。
资讯传真的媒体体系包括《资讯传真》周刊、《电脑周报》、《环球资讯》新闻周刊、《微电脑传真》杂志、《电子工业》周刊、《新经济》月刊和《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资讯传真的董事长吴嘉璘曾揣着700美元到美国寻找发展机会,如今他把资讯传真办成了台湾第一大资讯专业媒体集团、第一家杂志出版上市公司,2000年公司营业额是5亿2000万台币。
其实台湾于1987年才解除报禁,实现媒体的完全市场化,与西方相比大大落后,西方的期刊业在电视兴起前就已经是“巨人”了,而在台湾则是电视先吃到了传媒利润“狮子的一口”,只给期刊留下了“老鼠的一口”。事实上报禁解除前的台湾已有许多好的杂志广为流传,如由李敖主持专栏的《文星》杂志等,风格多为人文色彩,而近20年是台湾杂志专业化经营起步的时代。
90年代台湾期刊业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集团化与国际化的面貌。多元化指各种内容、风格不同的杂志色彩纷呈;专业化指以特定的内容与读者定位,使期刊在与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的竞争中,开创出一片新天地;集团化指凭借资金与人才的集结,完善财务结构,以企业化的经营提升竞争力,并建立品牌形象;国际化指市场更加开放,一方面国际著名期刊纷纷以授权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市场,提供读者品质精美、内容丰富的高水准读物,促使台湾出版品质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台湾期刊业者为扩大企业经济规模,也积极走向海外市场。
近年来台湾的新杂志不断涌入市场,据统计,台湾目前有杂志社近6000家,其中近5年创刊者接近五成。据金石堂书店的统计,2000年新出版上架的杂志(含特刊)有120种。在书店公开陈列发行,供市民选购的主要商业杂志则约600余种,其余多为企业或机关内部刊物、财团或社团法人会讯、宗教性赠阅刊物与学术性学刊。
金惟纯分析说,台湾期刊业专业经营初具雏形、杂志类型大体完备、专业人才日益成熟,但面临市场小、人才少、资金缺、规模小的窘境,已经出现杂志零售价格贪高,广告价偏低、市场渗透不足等问题,如果说5年前台湾期刊市场处于低度开发时期,只要方向对就能赢,现在已进入中度开发阶段,需要考虑竞争的因素,并密切注意市场,此外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他认为,台湾期刊市场的未来将是大市场、大人才、大资金。
便利店里卖期刊
台湾期刊的发行渠道极为畅通和发达,主要依靠设备先进的物流配送公司将印好的杂志摆到便利店的货架上。
便利店是台湾期刊销售的重要窗口,在台湾分布极广的SEVEN-ElEVEN便利店均设有期刊货架,人们像购买日用品一样频繁地接触和选购各类期刊,而连接出版者和消费者的功臣就是物流配送公司。
在台湾,印刷好的期刊当天就运送到物流配送中心,第二天新刊物就摆上每一家便利店的货架,周刊的上架时间为一周,月刊的上架时间只两周,过期卖不掉的刊物仍由物流配送中心下架打包,交回杂志社,杂志也从中迅速得到市场信息,调节内容和印数。我们在大智通物流公司及秋雨物流中心都看到了由电脑控制的快速仓储及理货设备和准确的作业管理与情报回馈系统。
人情的暖流融入绵绵冬雨中,台湾之行,学到了岛内同业先进的办刊经验和理念,也感受到台湾民众的热情,以及相同文化下两岸人民的相通和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