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神州 人才涌动
──港、澳、台专业人才掀起“北上”热潮
姜强
不久前,第一届“内地知名企业赴香港招聘会”在香港举行。远大集团、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国际电工、《广州日报》等近100家内地企业机构,在会上推出了1000多个职位,在3天的会期中,有12000多人入场,其中还不乏乘船而来的澳门专业人士和乘飞机来的台湾求职者。会场里人山人海,踊跃程度超乎主办单位的预计。一位来求职的陈小姐说,“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入世,内地的发展空间更大,有这样的机会我很兴奋。”
摩拳擦掌准备北上
大批香港人、澳门人和台湾人对到内地工作兴趣浓厚,首先起因于三地经济近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衰退影响,持续不景气,就业市场低迷,各行各业都刮裁员减薪风。而与此同时,作为三地经济腹地的祖国大陆,却是欣欣向荣,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并因此凸现了内地企业对懂国际经济规则的专业人才的渴求。而港、澳、台长期与国际经济体系融通,在人才方面恰好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他们对内地情况相对比较了解,在语言文化上障碍少,因此,“北上”发展便成为港、澳、台三地人士越来越热衷的就业选择。
梁先生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会计专业,后往美国修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他说去年回香港后,开始感到香港就业市场在发生变化,以前像他这种学会计的学生,还没毕业就会有雇主找上门“预约”,但现在已没有这种“光景”,就算像他既有注册会计师证,又有MBA学位,也没有绝对的就业优势。梁先生说他虽然有份工作,但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因此正在做去内地工作的准备。他说在内地企业求职时不会非常看重薪金,更重要是看公司的发展前景。
刚下飞机就直奔招聘现场的台湾人黄锦祥,手里还提着行李,一进大厅便被众多记者团团围住。他认为,对内地企业而言,自己属“异质性人才”,可以在管理方式方面带给内地企业新思维、新冲击。他本人既有台湾先进的管理理念,又有在上海工作过的实践经验,所以他相信自己能找到一个满意的职位。
不仅在职人士对内地的发展机会感兴趣,而且许多正在大学读书的同学也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完成学业后“北上”发展。正在就读澳门大学酒店及饮食业服务管理三年级的黄锦伦同学就表示,过往两年毕业的师兄姐找工作都很艰难,自己已经做好准备,毕业后去上海或北京找一份工作。他说相信中国入世后酒店饮食业也会上一个新层次,他在澳门上学和生活,其知识和经历在内地一定能派上用场。
据香港城市大学电话访问2700名香港市民后提出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受访市民表示愿意接受少于目前10%的工资到内地工作。将近70%的被访者认为,安全问题是他们考虑是否到内地工作的最重要因素,其次考虑的因素分别为生活环境、工资水平及工作环境。

内地企业求才若渴
参加此次招聘会的内地企业家表示,他们愿意提供优厚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来聘用企业急需的人才。一般企业提供的月薪,在1.5-2万元之间,这当然比香港本地同类职位的薪金要低,但内地企业正处在快速扩张中,对求职者来说,其中蕴含的机会可能是在香港本地工作所不能比的。当然,求才若渴的内地企业,也会不惜重金招聘一些关键岗位急需的人员,10万、几十万的职位也并不少见,而与会的远大集团更为几个高级职位开出了百万元的年薪。
一家内地企业负责人说,内地具有高学历的人才并不少,但要找到受过国际商务规则训练的人才并不容易。而香港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管理经验,懂得多种外语,因此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代表深圳商业银行前来招聘的程先生对港人在金融、管理方面的才识颇感兴趣。他认为随着中国入世,有关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方面的专才显得十分短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在这两个领域里拥有大量专才。
港澳台打工者在内地
其实,目前在内地工作的港澳台人士已经为数不少。据统计,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已经有19万人,以广东最多,仅深圳一地就有约8万人,上海其次,约4万人。台湾人已经超过30万,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广东和福建。这些“北上”的三地人士,最初以来投资办企业的企业家为主,而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香港白领专业人士工作在内地金融、贸易、法律、会计、企业管理等领域,成为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专业服务领域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而来内地的香港专业人士中,最成功最知名的也是一位女性──原任香港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女士,2000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成为首位任职内地机构的港人,以自己的才智和经验服务内地新兴的证券监管工作。香港人都为香港产生了一位中央机关的“副部级干部”感到十分自豪。
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汤美娟,几年前以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合伙人身分来内地工作,这位从前的中环(香港写字楼最集中的地方)丽人,今天已脱胎换骨成为深圳高层白领,30多岁就高薪受聘为内邓才无“户口”、房子之忧,留学归国人员可以搭乘“直通车”;在上海,海外人才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白手起家者还可获得15万元人民币的“浦东新区创业资金”无息贷款;深圳计划未来5年引进国内外专才20万;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不甘落后,频频向海内外人士招手。
在香港,去年6月初启动输入内地专才计划,专才的最高月薪可达16万港币,在港居住满七年可获居留权。从去年8月1日起,在港取得学位的内地学生如获香港机构聘用,聘用期不少于一年,即可留港工作。
人口超过13亿的祖国大陆,目前寿险投保率不到5%,而2200多万人口的台湾,投保率早已超过100%,两地数字的巨大落差意味大陆保险市场的无穷商机。无怪乎平安保险在台湾登高一呼,就有各方好汉响应。据称平安保险专门制订了名为“龙腾计划”的人才引进方案,目标是今、明两年网罗500名寿险精英。今年便打算在保险业人才济济的台湾招募100人,将来全数分派到第一线,担负外勤开拓工作。
平安在台湾锁定的目标是拥有10年以上资历的保险业人员,应征者须是业务经验丰富的精英。据了解,平安保险为他们开出的月薪自人民币2.5万元起,这对于在台湾每月薪金动辄达数十万元新台币(新台币兑人民币约为4兑1)的高级保险营业员来说,条件并不是十分吸引。但这些保险精英争相应聘看中的是大陆巨大市场所提供的长远发展机会。
据台湾最新一期《商业周刊》向1600家大企业的调查显示,2001年只有22.2%的企业打算在台湾新增人力,却有高达41.7%的企业拟新增大陆分支企业的人力,此一结果将为台籍专业经理人在大陆市场创造出4516个“金饭碗”。而打算扩增中国人力配置的企业当中,35.4%的企业也将同步增加驻大陆台籍员工数目,且几乎集中在中、高级管理人才,其比率各达33.3%及85.2%。预计5年内,人才外流大陆将继产业外移、移民潮后,形成台湾的另一波潮流。
台湾“一零四”人力银行的调查也发现,去年下半年到该行询问大陆工作机会的人数也急剧攀升,2000年每百位求职者当中,只有1.4位有意赴大陆就业。但到去年,已经跳升到3.5人。
两岸四地人才大流动
有专家认为,香港、澳门、台湾人才近期纷纷北上求发展,只是近期的一种单向趋势,实际上,真正长久的趋势是两岸四地人才的互相流动。
在大陆,北京高科技人才无“户口”、房子之忧,留学归国人员可以搭乘“直通车”;在上海,海外人才在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白手起家者还可获得15万元人民币的“浦东新区创业资金”无息贷款;深圳计划未来5年引进国内外专才20万;武汉、西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不甘落后,频频向海内外人士招手。
在香港,去年6月初启动输入内地专才计划,专才的最高月薪可达16万港币,在港居住满七年可获居留权。从去年8月1日起,在港取得学位的内地学生如获香港机构聘用,聘用期不少于一年,即可留港工作。
在台湾,去年接连出台了“延揽大陆旅居海外专家到台工作的办法”、“大陆科技人员赴台工作办法”,台有关部门还发布公告,声称18项新兴及资讯服务业,均可邀请大陆产业科技人士来台参与研发、技术指导等。
专家指出,这种人才流动有其深刻的背景:首先是中国内地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吸引外资的同时,提倡引进优秀人才、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其次是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澳门间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其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第三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国际竞争空前加剧。在知识经济时代,两岸及香港、澳门势必都要抢占人才“高地”;第四是中国内地加入WTO带来的挑战。香港、澳门早已是世贸大家庭的一员,两岸也先后“入世”。两岸及香港的企业间既有相互合作的一面,又有竞争加剧的一面,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另外,北京申办奥运成功,带来无限商机。据估测,未来几年,“奥运效应”将为北京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其影响将及于内地、及于香港、及于对岸。
这种两岸四地的人才流动,呈现以下特征:首先是年纪轻。不久前香港的一项调查发现,超过一成的香港人有考虑或已在深圳工作,其中以29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多。活跃在北京、上海的港台高级“打工仔”,也多是年轻的面孔;其次是层次高。内地输港的专门人才,多是内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的拥有博士或博士后头衔。在内地工作的香港、台湾管理人员,不少有留学海外或在著名跨国公司工作的背景,他们的专业素质高,英语讲得好;第三是流量大。据估计,目前仅在上海及附近地区工作的台湾人及其家属,已达30万人;第四是具有互补性。未来10年,会计、法律、电脑、环保、公关等13类人才在内地最抢手,而其中不少类别恰好是香港、澳门、台湾的强项。
有经济专家指出,如果按时间与对象划分,最近的一次北上浪潮是近20余年三地人才北上的“第三波”。第一波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制造业北移,部分台、港、澳商人、企业家随港资北上;第二波起于“九七”以后,相当多台、港、澳人士到珠三角地区置业消费;第三波则以新千年为分界线,内地经济持续增长,三地经济却低迷徘徊,此消彼涨,人才遂有北望冲动,并化作北上的行动。
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董建华近日也多次表示,现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香港新的机会作第二次的经济转型。香港的服务业专业界限将不需要局限于服务香港670万人口,可以转移去服务珠江三角洲4000多万的人口,以至发展至服务全国13亿人口,服务国家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