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三峡
怀 磊
2002年11月6日9时50分,长江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顺利合龙。这次截流是世界水利水电工程中综合难度最大的一次截流,但进展十分顺利,整个截流只用了40分钟。
按照原定计划,2003年6月,三峡工程第二期工程竣工,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将开始蓄水至135米。到那时,长江两岸自三峡大坝以西600公里内、海拔135米以下的一切都将消失在水面下。为了留下三峡截流前的最后影像,我们从宜昌沿着主栈道一路逆江而上,感受了长江三峡带给我们的激情、豪迈和些许分别的离愁。
割舍不断的“根”
沿着长江边的右栈道,姊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一个个城镇像一串珍珠,镶嵌在长江两岸。数以千万计的人口依靠着长江、吮吸着长江的乳汁长大。长江给他们带来了外边的世界、财富,也绘他们铺就了出去的道路、前途。
长江,也造就了江边人的性格。自古以来,三峡里风大浪高,船行江上,只有一个“闯”字,于是三峡人勇敢;三峡是通往长江中下游的门户,“一出夔门天地阔”,外面的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三峡人豪爽;滔滔长江既是三峡人的母亲,也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然而反反复复的洪灾并没有麻木他们对“美”的追求,三峡人乐观。
三峡,已经成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三峡人割舍不断的“根”。
永远的文化情结
长江与黄河,中华民族的两根血脉,支撑着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而依然屹立长存。三峡,作为长江的重要一段,成为联系长江文化的纽带。她一手拉着西边孕育出蜀文化的成都平原,一手拽着东边生长着楚文化的江汉平原,自己则养育着独特的巴文化,构成了一个脉络日渐清晰的长江流域文化交汇网络。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也许很难有一个地方像三峡一样与文化紧紧相连,让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心仪不已。屈原、宋玉,杜甫、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王维,苏轼、陆游、朱熹、欧阳修……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响当当的人物都与三峡有一段不解的情缘。诗人们写下了许许多多叹咏三峡的诗句。三峡,在众多文化人的深情眷顾中,渐渐成为一种文学的景观,一种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和谐统一的境界。
为长江文明作证
长江在三峡地区造就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中,列为保护对象的文物、遗址、古建筑等共有1087项,其中地面文物364处,地下文物723处。而这个数字,也仅仅是灿若星汉的三峡历史遗产的一部分。
三峡工程的上马,同时也揭开了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序幕。2003年水位上升到135米、2009年水位上升到175米,这一个个的时限,时刻悬挂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人员的头上。为了赢得时间,目前在整个三峡活跃着来自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四川考古研究所等60多支经验丰富的考古队,他们在上百个考古工地同时展开发掘。如此众多的队伍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考古挖掘,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在众多的文物保护对象中,白鹤梁(著名的水下水文古迹)、石宝寨、张飞庙这三项因为涉及面广、保护困难而成为重中之重。如今,这三处著名文物都有了自己满意的归宿。其中,经过专家们长达9年的反复论证,被誉为“世界第一水文站”的白鹤梁将用一个透明的无压力容器罩罩在水下,游人可以通过水下通道参观白鹤梁题刻。这样就解决了保护与参观的两重难题。
为了明天
“即将失去的将永远失去……这一切我们无从忘却,因而无法告别。”有人这样说。当2003年6月,当水库蓄水至135米时,一切都将彻底地、不可更改地改变。
已经屹立了1700年奉节老县城在隆隆爆炸声中消失在一片烟尘之中;古镇云安已经敲锣打鼓地送走了最后一批外迁移民;张飞的神像正在被异地重塑,白帝城将成为水中的孤岛……而在所有的改变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祖祖辈辈靠江、吃江的长江人。百万计的大移民、三峡纤夫的消失、打渔生涯的结束……无数三峡人的生活将和现在截然不同。
所有的这些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或是必将来临。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美好的明天。当“高峡出平湖”时,困绕长江中下游的水患将大大缓解,人们终将会称道,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值得的。
宏伟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邓树林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距它的下游已建成的葛洲坝水利枢纽38公里。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在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的基础上正式开工。三峡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万里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三峡工程总建设工期17年。
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完成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和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
三峡工程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由拦河大坝及泄洪建筑物、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组成。水库坝高185米,长1983米。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是一项一举数得的巨大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渔业、旅游业和改善环境等巨大综合效益,对西南、华中、华东,乃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防洪效益
专家们经过反复论证,都认为三峡工程是长江防洪体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骨干工程。如遇特大洪水,可减少巨大的淹没损失,防止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发生毁灭性灾害。由于长江上游洪水得到有效控制,可避免荆江大堤溃决对华中最大城市武汉的威胁。
二、
发电效益
在中国能源与电力工业发展布局中,三峡工程一直是一个地位重要、建设条件优越的工程。水电站共安装26台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额定容量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总发电量840亿度。三峡电站一旦投产,无疑会增强华中、华东、华南三大电网的供电能力(其中华中电网1990年发电量为983亿度,华东电网为1091亿度),将节省原煤5000万吨,减轻北煤南运的压力。
三峡水电站建成投产后,将对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环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三、 航运效益
长江水系是中国的“黄金水道”,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目前,货运量和周转量分别占全国内河运量的80%和90%。
三峡工程建成后,上游重庆到中游武汉之间1000公里航道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每年约半年时间万吨级船队可以在两地间行驶。年运输能力将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同时,运输成本可降低35%至37%。那时,万里长江将真正成为名实相符的“黄金水道”。
三峡工程除具有上述防洪、发电、航运三大效益外,还将有利于发展水库渔业、旅游业和促进环境的改善。
三峡水库有巨大的蓄水量(393亿立方米),枯水期间可增加中下游的流量,利于城镇和农田抽引江水。现在,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南水北调已成定局。三峡水库可提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保证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