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
走近张信刚


实验物理大师——丁肇中

纪涛

丁肇中,当代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堡(Ann Arbor),祖籍中国山东日照。他在台北读中学,在密歇根大学完成了大学本科与研究生学业,于1962年获博士学位。自1967年起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丁教授在粒子物理学中有许多卓著的贡献,最有名的是1974年J粒子的发现,这项发现将粒子物理学引入了新的方向,他也因此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对中国人来说几乎具有非凡的“魔力”。1977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第二年,他回到北京,他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当时的副主席邓小平接见了他。从那时起,他就常常作为中国青少年的励志榜样而被挂在师长们的嘴边。

只有当你真正面对丁肇中教授时,才可感知其一二,否则,你将无法测度其万一。因为,对这位66岁仍然活跃在实验物理学界前沿,领导和主持着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复杂的实验的物理学大师,做任何常人常理的推想恐怕都是没有意义的。

但这并不等于说,大师是不近人情的,在他身上折射着学人的睿智、科学家的理性和凡人的幽默与亲切,这就是丁肇中——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丁”。

乡恋

丁氏家族在故乡日照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族中曾连出进士、举人。在近代丁氏家族中最有名的人物当属同盟会的元老丁惟汾,他长丁肇中的祖父一辈。当年丁肇中的父亲丁观海在济南求学时,常去丁惟芬位于济南按察司街的家,在那里丁观海认识丁肇中的母亲王隽英。

王隽英祖籍山东海阳盘石店镇,她的父亲王以成早年追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王隽英的母亲也是个颇有见识的了不起的女性,她含辛茹苦支持女儿去济南上学读书。王隽英自小便显示出独立、坚强、聪慧的个性。特殊的成长历程,使王隽英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长大,因而她充满了新思想。在日照家乡,乡亲们至今谈论起丁肇中的母亲,还认为她是个新派人物,在那个妇女还缠足的时代,她嫁到丁家时却是一双天足,乡亲四邻为之啧啧不已。

1936年,丁肇中还只有三个月大时母亲抱他第一次回故乡。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丁家也是居无定所,先后逃难到过武汉、上海、重庆、昆明、青岛、济南等地,幼小的他对故乡几乎没留下什么印象。1985年,丁肇中匆匆返回故乡日照涛雒(音落)镇仅待了半天的时间。

17年后,,,他又重返故里,尽管他仍然百事缠身,逗留的时间还是一再延长,在家乡足足待了两天,这归于他留恋于故乡的巨大变化,和故乡人的绵绵亲情。两天里他转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他看了港口、企业,也看了新开发的大学经济区和高级公寓,看了绵延几十公里长的优质滨海沙滩和森林公园,他为家乡的美景所陶醉。他在看了莒县博物馆的藏品龙山文化的黑陶及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陶文后,惊叹家乡曾有如此久远的文明。

最令他动情和难忘的是回涛雒镇的祖居地祭祖。当他到达时,街坊邻居已挤满了街头,而面对着乡亲的丁肇中,脸上满是笑意,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对故土的依恋,对根的感知,使一位年逾六旬的科学巨匠,变得亲切可感,年轻而又生动。在乡亲们眼里,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乡亲们会代代相传,家乡出了个了不起的大人物。他本家的长辈给他介绍了丁家祖屋的情况。他连声说:“跟我父亲描绘的一样,连大门、二门上的对联都是原样。”随后他又去祖父丁履巽的坟地上祭祖,看着修整完好的祖坟,他深感心安与快慰。离开前,乡亲们拉着他的手,让他常回来看看,丁肇中点着头连声说“好,好!”

兴趣是成功的秘诀

尽管母亲已去世几十年了,丁肇中谈起母亲来仍然充满深情。他说: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母亲。在记忆中母亲从来不逼我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也许与母亲是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系,但母亲的确是一个见识不凡的女子。丁肇中讲了在儿时难忘的一件事:他上小学的时候,丁家在青岛住过一段时间,当地有一家德国人办的教会学校,丁被送去上学。学校里的教师全部是修女嬷嬷,嬷嬷们都十分严肃,对孩子们也是声色俱厉,丁肇中觉得非常压抑难过,去了两天就回家跟母亲说,不想再去了,母亲便答应为他换了所学校。此后,无论他在台湾上中学,还是后来去美国读大学,对专业的选择,父母都充分尊重丁肇中的兴趣和决定。所以,当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期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始终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兴趣。他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你一定要对你做的事有兴趣,然后要专心专注于这件事情。

丁肇中的确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天才”。他的父亲丁观海是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的物理学教授,父亲从小给他讲的是关于牛顿、法拉第和爱迪生等人的故事。丁肇中说,小时侯他成绩最好的功课是物理和中国历史,因为他对这两门课最有兴趣,而给他印象最深的中国历史人物是汉朝的大科学家张衡。他至今难忘去莫斯科大学访问时,看到校园的名人殿堂里挂满了世界各国伟大科学家的肖像,中国的却只有张衡和医学家李时珍。

丁教授的主要实验研究成就和方向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他从事的主要是测量电子的体积,结果证明电子是没有体积的。70年代,他着力于新粒子的发现,就是后来被命名为“J/ψ粒子”的发现,他因此而被授予诺贝尔奖。到70年代末,他又发现了胶子。而从90年代到现在,他一直专注于寻找“反物质的宇宙”。他领导了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由世界十几个国家近600位科学家参加的宇宙探测器“阿尔法磁谱仪”(AMS)的实验计划。1998年的6月,国人曾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个重达3吨的仪器由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带入太空。

丁教授说,目前他正在领导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先进的超导磁谱仪,计划于2003年建成,在2004年将被送上美、俄、欧洲诸国参与建造的国际空间站。他说,那将是在这个空间站上进行的惟一的大型空间探索实验。

自由发展的天性和让实验结果说话的研究方法,逐步形成了他思想中最少框框、最具创新精神的内在素质。由此,他也从物理学发展的角度,谈到了对遵从历史与发展科学的认识。他说:我们常说中国古圣先贤和科举制度如何如何地好,从科学的角度看这是不对的。科学的进展是要把以前的推翻才行,当然古圣先贤是好的,但我们要比古人更进步才好,学古、仿古在科学上是错误的。他说,比如我四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是过去没人做过的,怎么去参考?只能自己去做。实际上世界回旋加速器的发展史最能证明这一点,加速器实验的每一次建立,开始都是为了证明科学家的某种推想,实验的结果却是推翻了原来的设想,但这在科学上是进步了——它至少证明了人们原来的认知是错误的,而告诉我们世界本来是什么。

在丁肇中身上始终充满了自信。几十年来他做的始终是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无法可依又无章可循,自信成了他沿着实验物理前沿走下去的惟一动力。几乎他的每一个实验结果都在告诉世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当笔者问他几十年来是否面对过实验上的失败时,他竟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从来没有。”当笔者问他这其中是否有侥幸和运气时,他依然干脆地说:“一点都不是。每一个实验都是认真努力的结果,都是事先谨慎的缘故。”

至此,我们看到了大师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置身实验物理研究之巅,“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当仁不让与毋容置疑的气魄。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