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地球奖”的村支书
汤学礼
王成湛是土生土长的庄户人,也是山东省莱州市朱家村的党支部书记。
朱家村离莱州海湾1.5公里。前些年天旱,海水倒灌,全村70%粮田减产或绝产,老百姓喝不到一口甜水。据中科院监控测算,如果不能有效治理海侵,顶多再过20年,朱家村几千亩耕地将不复存在。面对这个关系全村生存的严酷现实,王成湛心里沉甸甸的。说实在话,区区一个小村,要与大自然抗争,与大海夺地,真有点鸡蛋碰石头的感觉。可王成湛心想,当官不干事,碰上困难往后缩,老百姓还要我们当干部的做什么?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为了守住村里的千亩良田——百姓赖以生存的基业,一定要把倒灌的海水顶回去。
为了寻找治理海侵的良策,王成湛多方咨询专家、虚心请教群众,不分白天黑夜做实地勘测,2000多亩盐碱地他不知走了多少遍。6月的一天,突降大雨,看到满街没膝盖的雨水,灵感来了:这么多淡水白白流进大海多可惜,要是能想法储存起来,抬高淡水水位,没准能把海水挤回去。王成湛当即召集会议提出外海筑一条巨坝,阻挡海水;内陆挖一条储水长河,以淡水压海水的建议。这一大胆的设想得到了水利专家和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
 |
800米长的拦海坝是由王成港与党员群众用汗水筑成的。 |
路子有了,可拦海坝不是气吹起来的,需要投资1000多万元。这么多钱,光靠村里投的这一点,肯定不行。为了争取省市的支持,王成湛先后往返烟台、济南40多趟,大都是夜里两三点走,当天晚上再赶回来。资金逐步到位了,大坝也一截一截地筑起来了。1997年秋天,眼看整个工程就要完工了,老天爷发难,来了一场11号风暴潮。大坝要是保不住,全村人两三年的心血就要泡汤了!王成湛不顾一切地冲进暴风雨,带领村里的青壮年劳力白天黑夜坚守在大坝上。抢险过程中,他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不顾被大浪卷进大海的危险,在坝顶潮头坚守了三天三夜。最后,风暴潮退了,大坝保住了,王成湛却病倒了,住进了医院。
从1994年10月开始,王成湛带领着干部群众历时3年,动用10多万个工日,挖掘运输32万土石方,先后完成了800米长的第一道拦海大坝、3000米长的第二道“U”型拦海大坝,直接将海水推出1500米。同时,完成配套工程人工造河1200米,挖掘淡水水库500亩、淡水养殖区250亩。2000多亩盐碱地变成了吨粮田。
据权威机构监测,这个区域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已由过去的12.7‰下降到7.8‰,当地群众的吃水问题解决了,500多亩不毛之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临海浅塘沟渠的250多亩芦苇恢复了生长,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万元;新栽植的100亩防风林长势喜人;已经绝迹多年的各种水鸟又飞回了海边,沿海一带又成为绿树成荫、水草茂盛、生机勃勃鸟类理想的栖息地。
 |
2002年4月22日王成港在北京第六届环保地球奖颁奖仪式上接受香港卫视台记
者吴小莉的现场采访。 |
国家、省、市领导和中国科学院专家多次到现场视察,认为朱家村的做法为北方沿海地区治理海水倒灌树立了样板,与荷兰等国家一样成为全球治理海侵的成功典范。基于王成湛在环保领域的巨大贡献,2002年4月22日,香港“地球之友”组织授予王成湛第六届“地球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邹家华考察后欣然题词:“艰苦奋斗意志坚,治理海侵效果好。”
良田保住了,可光靠种地挣不了几个钱。王成湛又发动村民发展“钱景”看好的高效农业项目。他依然走在最前面,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村里集资63万元,建起了100亩的大棚示范园。王成湛白天黑夜“泡”在大棚里,从大棚的设计到施工,从蔬菜的种植到管理,从市场的预测到销售,他事必躬亲,当年就收回了大棚全部投资。1999年他又与青岛、威海多家科研机构挂上钩,大力养殖鲈鱼、大菱鲆、对虾、海参、梭子蟹、扇贝等海产品,建成了工厂化浅海滩涂养殖基地,60多家水产品养殖客户来到这里从事养殖生产,年收入达6000多万元。眼下,村里的海上越冬大棚、养殖大棚,陆上蔬菜大棚都十分红火。一条新兴的“白色产业带”,浅海养殖成了朱家村民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王成湛又带领一班人跑市场、跑资金、跑项目,新上了6家村办企业,组建了村企合一的莱州市明德实业公司公司。王成湛任明德实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作为企业家,他纵横商海,苦心经营,从日本引进了3条高档食品生产线,一个占地600亩、配套设施完善、颇具规模的村办明德工业园正在崛起。目前,进区企业已有8家。园区内企业产销两旺,发展势头很好。村里有了钱,没忘了给群众办实事,投资120多万元整修硬化街道,为村民安装了闭路电视,建起了高标准小学。
王湛成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改变着朱家村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