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1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风情 >

旅游风情
休闲神州


西沙:不仅仅是神秘与美丽

张力

船行南海

7月下旬,由于一个采访的机会,我踏上了前往西沙群岛的旅程。到达海南岛后,于下午5时搭乘南海舰队2000吨级的医疗舰从三亚基地起航,前往180海里外的西沙永兴岛。

医疗舰徐徐驶出港湾后,周围除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别的景物,也许大海是不需要点缀的。随着光线和水深的变化,海水的颜色由浅绿到墨绿、浅蓝、深蓝,直到黑墨色。辽阔的中国南海就在眼前,夕阳落下时,我一直坐在顶层的甲板上,看着主桅上的旗帜猎猎飘扬,直到最后一抹云霞在海平面上消失。海浪有2米高,风力6级并不算大,但由于是侧风,涌比较大。船上的人陆续开始晕船,有的还要打吊针输液,连一些年轻的水手都趴在船舷边呕吐,晚饭时到餐厅用餐的人寥寥无几。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已经在南海航行,并发现了南海诸岛。西沙群岛是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开发、最早管辖的,因而其领土主权无可争议。西沙群岛海域东西宽90公里,南北长160公里,分为东部的宣德群岛和西部的永乐群岛,是为纪念明代航海家郑和在永乐和宣德年间七下西洋而命名。这里曾发生过许多可以载入史册的故事,在1974年的海战中,中国海军水兵舍命用身体堵住舰身被穿甲弹击中的大洞,保住了战舰,也最终保卫了祖国西沙的尊严。在21世纪的今天,这片海洋国土的重要性已绝不仅仅在于它的神秘与美丽。

永兴岛见闻

经过10余个小时的航行,第二天上午10时,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永兴岛。永兴岛因1946年中国海军“永兴”号驱逐舰收复了该岛而得名,它是海南省“西沙工委”和海军西沙水警区所在地。

码头上的海军官兵已经在列队欢迎,队伍的前列笔直地站着一排戴贝雷帽、穿白衬衣和蓝裤子的水兵,个头都不高,但英姿勃发,细看,是一排女兵。船上船下的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热情地挥手。舰长告诉我们,远方客人的到来对岛上的人来说如同节日,同时,船的泊靠也往往意味着信息和补给的到来。由于受补给船船期的限制,家信通常要走一个月,日报也变成了月报;有趣的是,我上岛的时候,岛上收到的报纸还没有写到足球世界杯的决赛。

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永兴岛虽说是西沙第一大岛,但用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步行转个遍。与当年海军部队上岛之初相比,岛上的基本建设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建起了塔台、雷达站、气象站和一栋栋楼房。“西沙工委”的办公楼更被形象地叫作“白宫”,楼里还有一间很大的卡拉OK歌舞厅。

岛上有一条海南路、一条海石路,还有一条最“繁华”的北京路。在北京路上有一家工商银行储蓄所、一家邮局和一家餐馆。我几次路过邮局,都看到海军官兵在排队打长途电话,据说岛上只有两条民用电话线。那家惟一的餐馆是四川人开的,陈设简单,玻璃柜台里只摆了一些盒装的白酒,是“岛民”们最重要的聚餐和夜生活去处。令人意外的是,岛上还建有一座相当正规的海洋博物馆,主要展出从西沙海域采集到的精美贝壳和珊瑚等。永兴岛的一侧还通过填海建成了一个飞机场,据说连波音737客机都可以起降。

紧邻永兴岛的一个小岛礁,叫作石岛,通过一条300米长的“栈桥”与永兴岛连接。石岛最宜看日出,它的高程为13.8米,是西沙群岛的最高点。傍晚,我在石岛的一小块无人沙滩,下海游了一会儿泳,由于一天的暴晒,水温很舒服。后来起了浪,我就站在齐腰的水中享受海浪的推涌和拍打,套在头上的水镜也在不知不觉中被拍走了。

女兵印象

2001年5月,首批女兵报名上岛之前,她们纷纷给岛上的男兵打电话,打探情况。男兵们希望她们快点来,就把永兴岛说得很吸引人,比如海滩很美、海水很蓝,还特别强调“正在给你们盖‘公主楼’呢!”这也是实情,部队确实专门为女兵盖了一栋小白楼,还特别安装了空调和镜子。

29岁的女中尉祁奇,本来在海军基地的俱乐部工作,离家只有几步路,丈夫也在基地机关,孩子才一岁半。但她出人意料地报名了,有人说她“真够狠的”,她说,女兵们上去就会需要女干部,我为什么不能去?

与那些20岁上下的女兵不同,她认为在岛上最难受的是想孩子。今年春节,丈夫带孩子到岛上来看她,到的那天,她却正在更远的中建岛上慰问守岛战士。当她赶回来时,丈夫看着晒得很黑的她,说了一句:“你一定很辛苦。”而两岁的女儿却一直看着她发愣,嘴里动着,却叫不出“妈妈”。说到这里,这位从没在女兵面前流过眼泪的女中尉眼睛湿了,低下了头。

20岁的列兵陈乐丹,是浙江温州人,看上去孩子气十足。她说,当初报名想的主要是当女兵光荣,到西沙当女兵更光荣。但一上船她就开始晕,一路都躺着不能动。头一次实弹打靶,她偷偷用纸团把耳朵塞住,没想到首长过来一下子给拿掉了,对她说:“你现在是西沙的一名军人,还怕听这个!”

问起女兵们业余生活怎么度过?她们归纳成了“一散”(步)、“二打”(篮球、扑克)、“三看”(书、电视、录相)。还有的女兵爱写日记,要把在这里的生活记录下来,将来告诉别人,祖国的西沙有多么美。这里成年累月只有那条200米长的北京路可逛。岛上的伙食单调,零食也没处买,问起她们最想吃什么?女兵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肯德基、麻辣烫、烧烤……陈乐丹则说:“假如我下岛的话,第一件事就是要一口气吃上10根冰激凌、两个大西瓜!然后就去逛街,买条最新潮的牛仔裤。”

海军中的“水军”

用水是“西沙的瓶颈”,有水,人才能守得住。水的确是海防的基础,关系到中国西沙的安危、存亡。我来到全军惟一列入建制的只有三个编制的“雨水班”,见到了班长夏闲刚(安徽无为人)、副班长关延国(福建宁德人),正像他们自己笑着说的:“我们也算开创了一个新的兵种。”

雨水班成立于1995年,主要任务就是收集雨水,管理全部储水和净水设备,并监控各环节的使用情况。借夏班长例行巡查之机,我坐在他的“凤凰”牌自行车后架上随他实地转了一圈;骄阳下,没有几分钟我们俩就浑身冒汗。

我们先来到了机场,机场的跑道和停机坪都设计成了5‰的倾斜度,一侧铺砌了1米多深的渠道,雨水自动流入后进入积水坑,通过水泵压到两个大水罐中,然后经过清水池的沉淀,最后到水处理中心进行净化。

1999年,国家水利部投资400万元装备的国产新式净水设备投入运营,净化后的水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甚至超过一些大城市的水质,目前保证年供水86000吨,结束了这里喝“岛水”(即岛上水质很差的地下水)的历史。以前这里每半个月至少要从海南岛运水一次,现不但可以自给自足,还可以部分补充其他小岛的需求。

夏班长指着一个外型像大碉堡的储水池说,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就是和我们坐在那上面聊天,后来做成一期“实话实说”节目播出了。

雨水班的成员都有关心天气预报的癖好,海军往往讨厌坏天气,惟独他们越下暴雨越兴奋,当然,也越辛苦。夏班长说,入伍时他们也想像过在战舰上多么风光,但从新兵连一出来就被分到了后勤单位,更没想到的是被分到了西沙的雨水班,从海军变成了“水军”。在岛上一呆就是几年,与外面的世界几乎隔绝,不过他们也明白了这个岗位的重要,“海军的光荣也有我们的一份”,他们自豪地说。

水的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改变了永兴岛上的生存状况。这座昔日荒岛如今绿化覆盖率已高达80%,以至有人提议将它开发成一处海上旅游度假胜地。岛上部队的生产基地更是经营得有声有色,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以及无污染菜地,这使岛上的罐头消耗量由1995年的60吨下降到2001年的10吨,既改善了生活,又大大节省了开支。

遥望中建岛

按计划,我还要去西沙群岛最南端、最艰苦,距永兴岛还有95海里的中建岛,但因为天气预报说一个持续7天的大风期即将来临,非特别紧急的情况,船只不得出港。于是,我只能遗憾地站在码头遥望西南方向的那座神奇小岛了。

据西沙的人描述,面积1.5平方公里的中建岛,形状酷似一艘锚定在大海中的战舰。全岛由珊瑚沙和贝壳残骸组成,涨潮时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两个足球场大小;台风过境时,全岛几乎淹没在一片汪洋中。

我听到了不少关于中建岛的故事。1975年5月,中国人民海军的一支小分队登上中建岛,插上了五星红旗。当时中建岛寸草不生,没有淡水,战士们只能暂时落脚在不远处一条搁浅废弃的美籍商船上。每当有人探家,总会背回家乡的土,家乡的苗。就这样,中建岛上出现了绿色,出现了生机,那里的土地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五色土”。

许多朋友和我一样对南海及其诸岛充满了向往。所幸的是,现在,从海南岛到西沙永兴岛已有定期的民船往返,叫做“琼岛”号,专门满足交通和各地游人上岛的需要。在气象允许的情况下,你只要事先查询好班期,就可以从海南岛出发,一圆你的西沙梦。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