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机会无限
何德龙 河汉
 |
2002年10月29日,"第六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香港开幕。北京市副市长张矛欢迎各界嘉宾。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等商界大亨出席开幕式,欲在北京的城市建设,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建设中寻找商机。 |
2002年10月30日,“第六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香港推出大型高级人才招聘活动,北京向港人提供285个中高级管理人员职位。
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一个展厅内,联想、用友、神州数码、华夏银行、新华人寿、华联集团、北京同仁堂﹑双鹤药业、北京地铁等招聘单位分别设立了摊位,贴图显示企业的情况和需要招聘的职位、所提供的待遇。平均每个中高级职位来应聘者不下十几人。这一状况反映出香港人就业观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迎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到内地拓展自己的事业。
招聘会上,招聘单位开出的条件已经显示出内地经济的强劲发展动力和对人才的渴求。一家上市公司招聘市场部副总裁,提供年薪80万元人民币至120万元人民币;一家半导体企业招聘总裁,年薪100万元人民币至200万元人民币;一家房地产集团招聘总裁,年薪200万元人民币;一家IT集团招聘营销副总裁,年薪200万元人民币至400万元人民币,并可享有股票期权。
一位在香港从事IT行业的刘先生在应聘时说,现在香港科技和金融方面的人才较多,很多人都希望在内地能找到更适合的发展机会。30多岁的黄先生是搞投资融资专业的。在招聘会现场,他受到一家环保设备有限公司青睐,当场就达成意向,他应聘的职位是“资本运营高级经理”。他表示对这个职位及环保产业在内地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对记者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内地对人才需求很大。企业无论在财务、会计、法律及管理上,都需要很多具备国际商贸经验的高质素人才。香港拥有大量对内地发展有认识而又熟悉国际商贸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也愿意前往内地发展,近年内地在香港举行人才招聘会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大反响和成果,说明两地人才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也预示着香港人就业空间的不断扩大。
由“职场”的现状,以及香港与内地日趋频密热络的关系,引发出许多香港有识之士的思考。澳大利亚会计师公会香港分会10月底公布了一项对专业人士的调查,结果认为,应该鼓励香港和内地的大学互设卫星院校,进一步促进两地人才的交流和互用。
这次调查共访问了389位来自香港会计、保险、金融、法律、地产、教育、咨询、技术类行业、制造、服务及其他行业的专业人士,他们普遍认为,促进香港和内地的学术交流将有助刺激知识型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做到这一点有赖于香港和内地能否提升两地之间的人才及商品的交流。
有74%的人士表示,应鼓励香港的大学在内地设立卫星院校,另有67%的人士支持内地的大学在港设立卫星院校。
调查发现,港人对于与内地合作所持的态度比以前开放,被访问的人士中有71%认为,应鼓励更多香港专才去内地工作,68%的人士表示,香港专才的普通话水准足以应付在内地的工作需要。
 |
京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上奥林匹克公园、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展览把北京奥运的热情传到香江;北京企业还首次把285个高级职位带到香港。 |
在这项调查中,有46%受访者认为现时香港专才在内地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并有63%的人士相信市场将会提供更多的职位空缺。
只有32%受访者认为现时公司提供了充足的培训机会,有助他们拓展内地业务,有51%人士认为香港现行的教育制度未能充分装备学生前往内地工作,只有低于是7%的受访者对此表示足够。因而有高达72%的人士认为香港的大学应培养学生有关技能,为他们在内地工作做好准备。
另外,65%的人认为香港已日渐迈向知识型经济。认为香港的大学和企业应为学生及雇员提供充足的培训,让他们把握内地为香港带来的就业机会及商机,至于政府及私营机构,也应视培训专才为持续发展项目而做长远的投资。
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中文大学就创办了一个旨在帮助学生认识、了解祖国内地的“中国就业发展奖励计划”。至今,参加计划的学员已近千名,参与的机构达132家,其中包括香港在内地的公司、国营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等。
今年暑假组织的第六届“中国就业发展奖励计划”,更是吸引了800多名大中学生报名参加,比去年增四成。实习地点也从过去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拓展至天津及沈阳,实习的领域更多元化,包括物流业、酒店管理、广告、银行、航空以及教育、资讯科技、贸易推广等。
通过短短的几个月实践,学生们表示,到内地实习后,收获很大,认识了祖国、扩展了视野、提升了自我。在沈阳实习的辛婉庄说,她对东北教育信息化和电脑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看到了内地资讯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商机”。她表示,“由于近年香港与内地商业贸易交往频繁,相信这次实习经验对今后求职和选择工种有莫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