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国养老改革推进一步


2015-02-04 15:13:09     作者: 彭姝祎    字号: T|T    来源:

社会化养老需要时日

传统上,中国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养儿防老”这句中国老话十分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点。尽管时代在不断变迁,但是,由于养老保障制度欠完善,大多数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靠儿女养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问题是,在独生子女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的家庭结构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传统的多子女大家庭不复存在,子女的养老负担十分沉重。此外,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流动就业、跨地区就业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空巢老人”现象日渐显现。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年轻人去大城市务工已经成为常态,村庄里只留下老人和儿童,而中国的养老制度长期以来并没有覆盖乡村地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养老制度刚刚起步不久,且养老金水平太低,每人每月目前提高到70元)。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有一半老人处于“空巢”状态,乡村地区尤甚。所有这些,都对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构成了巨大挑战,并迫使政府摸索新型的养老方式,如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等。

中国的很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和试行新的养老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首要原因还是观念问题。中国的老年人普遍对社会养老持抵制态度,将住养老院视作被子女抛弃,“只有无儿无女的人才去养老院”。在子女一方,也有同样的顾虑,把父母亲送往养老机构往往会背上“不孝”的罪名,受到亲朋好友乃至街坊邻里的指指点点,而“孝”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百善孝为先”。其次是经济因素,服务完备、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往往十分昂贵,一般家庭难以承受;价格低廉的养老机构,服务和设施又不尽人意,无法放心地让老人颐养天年。如今,法国的一些具有丰富养老经验的养老业集团有意进军中国养老市场,但它们看重的是高端人群。对普通百姓而言,价格实惠、服务周到的养老机构仍然难寻。

为解决上述养老难题,专家们提出了以下思路: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给予社会帮助和支持,比如由社区、村镇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护理、料理家务等上门服务。这种居家和上门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不影响老人对家庭传统情感的依赖,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方便老人的生活。

有些大城市也开始探索以房养老的模式,即老人把房产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每月获得养老金,去世后房产由金融机构处置。但是中国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而且有把房产留给子女的传统,把房产抵押给银行,大多数中国人都难以接受。这种“前卫”的养老方式,要在中国推行尚需假以时日。

彭姝祎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国粹之美:京 ...

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晚会再度起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

京剧唱响“海 ...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