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之四:
次区域组织与机制为着力点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中国在各重点次区域合作机制有机串联起来。此次李克强总理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脑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五次领导人会议,就凸显出了这三个组织或合作机制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在上合组织总理会议此次发表的联合公报中,第二条款专门写明:“总理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表示欢迎,认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就此进行协商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中,从十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双方在互联互通领域展开的合作。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领导人会议上,各个国家也分别对中国提出的加强互联互通方面的倡议给予积极回应。这三个机制,有机串联起“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中东欧地区和东南亚中南半岛区域,将中国的次区域外交合作机制很好地利用起来,成为倡议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板块之五:
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为脉络
“一带一路”建设,一个主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将各区域的交通网络有效地衔接并充分拓展各自的运力,促进欧亚国家包括经贸在内的各项合作取得更大的发展。欧亚各个国家,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不同,地理条件也千差万别,主导性或优势性交通方式也各有千秋。在互联互通建设中,应该充分重视并利用这种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在现有基础上利用各国的条件完善欧亚交通渠道,并形成巨大的物流网络。
在近期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塞匈铁路的建设。2013年11月,中国、塞尔维亚及匈牙利三方宣布合作建设匈塞铁路。此番在贝尔格莱德,与会各国中有关国家一致同意将这条北起匈牙利布达佩斯,中途经过马其顿斯科普里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直接辐射人口3200多万的铁路延伸至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共同打造中欧陆海快线。这一铁路动脉建成后将为中国对欧洲出口和欧洲商品输华开辟一条新的便捷航线,可有力扩大中欧贸易规模,带动沿线国家和整个中东欧国家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欧洲内部平衡发展。

与此同时,中泰铁路也取得了重要进展,拟建设的这条铁路连接泰国北部的廊开和南部港口马普达普,总长800多公里,是泰国首条标准轨铁路,将全部使用中国的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中泰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对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带来巨大的积极效应。
板块之六:
多样化的亮点合作为主旨
归根结底,“一带一路”建设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引起沿线各国竞相加入和积极响应,还是因为其所带来的巨大的合作利益。在这方面,“一带一路”建设可以帮助各国在世界经济复苏疲软,各自面临经济转型难题之际,通过产业升级、改善基础设施、加强投资融资以及能源相关产业贸易等各方面的合作,使相关各国共享利益。与之相关,包括海关、边境口岸在内的在内的合作也逐步得到提升。对于具有优势的装备制造和工业富集产能等领域,中国力推的贸易将使得中国与相关国家经济优势互补,激发出巨大的合作效能。
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不仅对中国的未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最大限度的与各国各自的国情发展与增长战略相顺应。以中国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例,哈萨克斯坦正在实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振兴经济的“光明之路”计划。中国的大力协助,将帮助哈萨克斯坦更好地实施这一规划。“一带一路”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板块之七:
人文交流为民意基础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人文交流扮演着非常特殊的作用。互联互动的核心在于“人”的互联互通。加强包括科技、环保、文化、教育、媒体、青少年、妇女等多方位的交流,有助于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促进各国之间利用新的互联互通机遇加强彼此的往来和交流,促进各国的相互理解与和平友好。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建设,在欧亚大陆刮起了又一股“中国风”。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中国崛起带给国际社会的新兴机遇,也是各国携手共同发展的助推动力。
张旭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