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扎实推进
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试点获批,民间金融改革破冰。这5家分别是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12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力拔头筹,成为首家获得银监会开业批复的民营银行。专家认为,民营银行要壮大规模还需3到5年时间,但对于解决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11月16日起,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正式施行,沪深交易所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也将同时配套施行。该退市制度被称为“史上最严”,其中包括连续3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将被强制退市、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等。
11月30日,《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酝酿20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举将大大改变中国金融生态,有力支持利率市场化推进。
创新渐成新动力
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如今在中国的大地上,几乎每两秒钟就有一家企业诞生。而在新增加企业中,增幅最高的都和创新有关。

2013年中国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来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2014年前三季度,人才技术密集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新登记企业数分别增长98.5%和71.4%。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1.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快了3.8和2.6个百分点。2014年前11个月,各类风险投资机构就将千亿元人民币投向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健康医疗和金融服务这些技术和人才密集型的行业。
人民币国际化的“丰收年”
2009年7月,以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委联合发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为标志,人民币国际化的大幕正式开启。几年来,人民币先从周边国家的贸易结算货币,发展到区域性的投资货币,再到国际储备货币,其国际化的进程明显提速。与此同时,沪港通的“通车”也进一步强化了互联互通,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014年,中国央行已经先后与新西兰央行、蒙古央行、阿根廷央行、瑞士央行、斯里兰卡央行、韩国央行以及俄罗斯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共计7800亿元人民币。这一年被称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丰收年”。
2014年中国银行发布的各期人民币国际化指数显示,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活跃度较2011年提升了一倍多;人民币在离岸金融市场上的规模也比2011年提升了两倍多,人民币在境外存贷款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权益投资市场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的存量规模和使用份额明显提升,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