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搭乘中国快车:中国的周边外交新思维
“独行快、众行远”。习近平主席用简单的六个字形象地概括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发展连带关系。如果中国急速发展、一枝独秀,容易落得鹤立鸡群、孤芳自赏,最终引发邻国嫉贤妒能、冷眼相视,而且独行之快能延续多久亦未可知。反之,如果中国连同周边国家协同发展,形成连带效应,或许总体发展速度稍缓,却可形成持久动力,相互之间亦能保持相对融洽与和谐的关系。这一辩证思维,恰是中国周边外交急需打开的新思路,是中国处理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一些症结和难题的探寻方向。
要实现“众行远”的基本前提,就是中国自身倡导一种积极的、包容的、发展的理念,而非采用消极的、对抗的、冲突的思维,这也恰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内在逻辑诉求。正因如此,中国政府领导人才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选择和平发展道路最符合中国的利益,最贴近中国的传统,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史上最突出的经验教训。


要做到“众行远”,就需要中国主动提供公共品,作为引领大国分享自身发展的机遇,并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在同周边国家的互利互惠交往中,更多地体谅相对弱小国家和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如同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大呼拉尔的演讲中所言:“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将坚持正确义利观,不搞我赢你输、我多你少,在一些具体项目上将照顾对方利益。中国人讲求言必信、行必果。中国说到的话、承诺的事,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兑现。”
要达成“众行远”,需要中国和周边国家相向而行,不能依赖于中国的一厢情愿,还需要周边国家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为此,中国需要始终把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邻国视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维护和平稳定的真诚朋友。中国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在同邻国相处时秉持亲、诚、惠、容的理念。与此同时,亚洲各邻国需要正确面对和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实现邻国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妥善解决彼此间的争议和矛盾。对于这一重大课题,中国给出的回答关键在于坚持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合作共赢的原则,更多用东方智慧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在推进区域合作进程中,亚洲国家交流互鉴,坚持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这是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处理相互关系的传统。一要互尊互信,尊重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互不干涉内政,照顾彼此重大关切,促进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二要聚同化异,着眼大局、友好协商,以对话和合作凝聚共识、化解分歧,共同参与国际和地区治理。三要合作共赢,互帮互助,优势互补,扩大利益交融,合力推进自由贸易区和互联互通建设,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张旭东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2012年-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