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
章志峰却并没有就此止步。古代分茶的演示只有绿茶,武夷山盛产的是乌龙茶、红茶。身为武夷山人的章志峰开始琢磨怎样用家乡的茶演示茶百戏。没想到,这次章志峰又遇上了难题。乌龙茶鲜叶原料粗老,总是达不到章志峰想要的效果。不服输的章志峰开始在原料加工、温度、湿度等各个方面找原因。终于在摄氏4°,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的条件下,乌龙茶汤表现的图案也能清晰稳定,保存时间可延长到2-6小时。自此,消失数百年的茶百戏终于完整地用现有的六大茶类再现于世人眼前。
“茶百戏是液态表现中国字画的艺术,在同一个茶汤中通过不断搅拌,形成多个图案,有灵动和变幻的特征,使得绘画形式从固态转到液态,能很好地突出韵味和内涵。既是古典的历史文化,也是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章志峰说。

茶百戏虽然“复活”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活”下去。它失传过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于是,章志峰很快进入了“传承人”的角色。
2010年10月茶百戏正式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章志峰先后在《中国茶叶》《茶叶科学技术》等学术刊物发表茶百戏的学术论文三篇,2013年1月茶百戏技艺正式获得国家类33家发明专利,茶百戏专著《复活的千年茶艺——茶百戏》于2012年底出版发行。
茶百戏技艺深受张天福、刘勤晋、王岳飞、叶乃兴、李远华等国内著名茶学专家的好评,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前辈多次亲临观看茶百戏,为茶百戏题字:“点宋代分茶、传中华文化”,并为茶百戏专著写序。
虽然分茶是中华千年历史的经典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但是,目前宣传不足,这一文化没有得到开发利用,章志峰认为,需要扩大宣传,让世人知道中国有这一神奇的文化。同时,他希望在政府或企业支持下尽快设立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茶百戏文化的场所,让更多的人共享这一经典文化。
为了更好地传播这一文化,章志峰先后在武夷山、福州、厦门、北京、南昌、开封等地的各种大型活动中展示茶百戏,给浙江大学茶学系、武夷学院茶学系等举办各类茶百戏讲座。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来向章志峰求学,他说:“我希望能为茶百戏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这个失而复得的千年茶艺流传开来,传承下去。”
章志峰,茶百戏研发传承人,1984年7月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叶专业,1997—1998年被福建省对外友协选派到日本留学,研修茶叶、花道及农业管理。2004年4月—2005年4月,作为中国首位茶叶专业的国际交流员被外交部选派到日本长崎用日文讲授中国茶文化,并学习了日本茶道(里千家流)和日本花道(池坊流),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宣传中国茶文化,深受日本各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