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不是模仿,是艺术精神的沿袭
智慧的德化人师承传统,实现技艺传承。现代瓷雕大师们很好地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在国内、国际的各种瓷雕艺术评比中捧金夺银。柯宏荣、邱双炯、赖礼同等一批瓷雕大师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同时,许多瓷雕艺术品已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赠品。
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首个拥有国家标准的瓷类产品;德化陶瓷、德化瓷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蕴玉瓷庄的发展正是德化陶瓷传承技艺的缩影。蕴玉——系清末德化著名瓷人苏学金的宝号,所出作品驰名中外,作为“蕴玉瓷庄”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从小就看到同样制陶的祖父、父亲的创作,与底层制陶工人一起生活。在他看来,制陶是一种享受、思考的过程,在泥巴的世界里,是最快乐、最自然纯粹的。
“模仿只能出匠人,不能出艺术大师。”身为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德化县现代陶艺家协会主席的苏献忠认为,一位何朝宗“养了”德化陶瓷数百年,靠的就是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个人魅力,这就是大师的引领作用。然而,对何朝宗的艺术精髓“只传不承”,导致德化还未能出现比肩何朝宗的时代大师。
题材的变化、人体结构比例的应用等,在苏献忠看来,都只是陶瓷艺术具象上的进步和创新。只有抛开具象,在有形中塑造无形,以作品展现意境,才是真正的创新。在他近期的作品里,人们不一定能看到德化传统瓷塑艺术的身影,却能感受到那不朽的艺术精神。苏献忠似乎也在用这种极具颠覆性的作品告诉人们:传承绝不是形式的模仿,而是艺术精神的沿袭。
正是这样,苏献忠不断地认识传统、吸收传统,把握其鲜活的精神内涵,从既定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然后超越传统,融入新的东西,推陈出新,对其作出新演绎与诠释,形成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再升级
近年来,受外贸出口形势、用工成本大幅提高,以及陶瓷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德化陶瓷产业进入了“内外交困”的微利时代。不过这种危机感,也给业界带来了转机。德化陶瓷开始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相结合,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为龙头,将艺术创意融入陶瓷产业,推动传统陶瓷产业再升级。
顺美集团是其中一个典型。记者在顺美集团文化生活馆内,看到分有国际文化区、礼品区、茶具区、大师作品区、DIY体验区等不同的区域,将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国际文化区内,圣诞节、丰收节、复活节、玛雅文化、格林童话等元素制成的工艺品琳琅满目。可见,顺美集团在产品开发上不但融合了传统的德化陶瓷文化元素,还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将异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这是顺美集团在传统陶瓷设计上的创新成果。

顺美集团公司总经理郑鹏飞说,德化以往出口陶瓷更多的是传统工艺,如何来适应外国人的口味,这一度成为他们的困惑。“经过探索,我们大胆开拓。”他说,“如今,不管世界各地哪一个地区、哪一种习俗,只要客户提出要求,我们就能按其需求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让产品更对路。”
郑鹏飞向记者透露了公司的设计、研发人员结构组成:在180多人的团队中,5%来自德国与澳大利亚,50%左右是公司员工,而其他的则是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知名设计师、福建省内高校学者、国家级或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等。
目前,美国、欧洲、东南亚等一大批客商已成为德化陶瓷企业的固定客户,德化也成为中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