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表示,互联网分权、匿名和灵活的特性促进了信息传播的民主化,本身就令公民的知情能力大大提高。在Web2.0媒体之中,公民更是可以直接介入信息的生产,而这在传统的媒体渠道中是无法想象的。其次,互联网创造了展开讨论的公共领域,公众第一次拥有了对公共事物进行评论、交换意见、形成舆论的场所。
2008年被称为中国“网络舆论元年”。“天价烟”,汶川地震,外媒扭曲报道西藏暴力事件,奥运火炬传递风波,北京奥运会⋯⋯网友们在各种热点事件的讨论中,体验到参与制造舆论的快感。这股力量在2009年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云南“躲猫猫”事件发生后,网友接受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组成了“真相调查委员会”,进行实地调查。
2010年,微博横空出世,风头无二。主动添加、大规模转发、即时传播,让微博的媒体属性和传播效力极大增强。
一个关于微博的段子这样说道:“如果你的粉丝超过1千,你就是一本内刊;超过1万,你就好像一本杂志;超过100万,你就是《人民日报》;超过1亿,你就是CCTV了。”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蓝皮书认为,从2003到2012年,互联网10年的发展历程不仅仅是技术和媒介平台变革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
蓝皮书中写道,互联网不仅推动了政府对于自身的建设和民主法制的建设,公众也从原来沉默的大众,逐渐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来,尽管这10年经历了人肉搜索等非理性狂欢,但总体来说这种改变是公民意识和公民力量不断强化的体现,更应看到的是公众乐于也勇于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的责任感。
这种参与的正面结果之一,是政府部门主动扩大政务信息发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新浪网、腾讯网、人民网、新华网四家微博网站共有政务微博账号258737个,较2012年相比,增长率为46.42%。党政干部微博账号75505个,较2012年相比,增长率为19.22%。网络反腐也逐渐兴起,成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新利器。
移动互联网:重塑你我的生活方式
2009年,3G牌照发放,iPhone手机登录中国大陆,这一年被称为“3G移动互联网元年”。据了解,截止2013年12月,在中国超过6亿的网民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其比例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并且,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发布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4)》提到。所有不想被时代抛弃的企业,都在自觉努力,让自己离“移动互联网”更近一些。

微信的大获成功,让腾讯避免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失去领头羊位置。如今微信用户超过4亿。许多人通过微信重拾友谊和亲情,或者与在朋友圈里卖化妆品和假名牌包的朋友老死不相往来。
移动互联网比互联网更加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早晨醒来,拿过手机不由自主地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
出门时查阅天气APP,决定是否带伞或口罩。上班路上等车闲暇,或点开手机游戏,或用微信、手机QQ与朋友聊天。
晚上出门聚餐前,先用手机查询餐厅信息、订座位、团购优惠券及电影票。点开滴滴或快嘀打车软件,等候出租车上门,并用手机支付车费。
晚上回到家中,抱着手机逛逛论坛,点开视频网站追美剧,浏览购物网站,去看朋友圈里又有什么新鲜事,最后点开手机上的阅读器或音乐软件,等着睡意降临。
这是许多人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一天。除此之外,人们几乎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做任何事情:学习、导航、当跑步计程器并分享到朋友圈、随时随地拍照上传、美化照片、长期理财、过年给红包,甚至选一套二手房。
在惊叹和享受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人们偶尔也会感慨:扔掉了一根网线,但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手机。
当许多中国人出国入住酒店后的第一件事,是问“WIFI密码多少”时,我们对互联网的态度,似乎真的完成了从懵懂到热爱到依赖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