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归属当地人,再产生其他效益
虽然藏族手工艺传承在不同地区正在逐渐恢复,但是,2013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半数品种生存堪忧。从业人数急剧下降且年龄老化,市场需求少,产量下降、新生力量不足、原料价格升幅较大是主要问题。

报告指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制作较为分散,制约了产业化发展。工匠技师收入偏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不完善,也导致人才青黄不接。
与此同时,国家正在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
“十二五”期间,中国许诺,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此轮保护重点扶持那些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不低于30%、总户数不低于50户、特色民居不低于50%的村寨。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化部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2013年,中央财政更是下拨了46亿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一项就是开展宣传培训。
麦宿效应正在藏区扩展,对那些少数民族手工艺日渐式微的村落来说,麦宿是一个样本。为了更好地传承当地的手工艺,麦宿创立了“藏艺通”和“子乌”两个品牌,意在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这个传承跟其他学院派的传承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靠感觉,如果能够有比较系统的资料和档案,对教学会更有好处,对未来申请文化遗产也非常必要。”丘晴晴认为,麦宿日后“作为一个综合文化区域申请‘非遗’,很有可能。”
时至今日,中国已有30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前不久,传承了2000多年的藏医药已提交申报。此前,藏戏和《格萨尔》史诗同时申遗成功。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全国人大代表、苗族女歌手雷艳呼吁加大力度,“目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还存在不少阻碍,文化遗产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保护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留住民族的根”。
涉及文化产品进行商业对接的行为,丘晴晴认为,“我们不希望把一种文化的体验当成产品。它应该先是归属当地人,再去产生其他的效益。” 至于麦宿的手艺班,她表示,“下一步,希望妇女的参与度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