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头条 >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会在京举行


走好中国自己的路


2012-11-15 11:04:50     作者: 本刊记者 侯瑞丽    字号: T|T    来源:

和谐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乃至不同人群之间,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鸿沟”。

虽然12年前,国家就投巨资在西部建设高速公路、治理环境,采取与东部发达省市结对帮扶等形式,带动西部发展,今天多数中西部省市的经济增速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东西部的差距依然明显存在。

虽然今后1020年中国将是世界上城市化最快的国家,但还有近3亿农民工及其家属长期在城市工作又不能解决城市身份,他们无法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也不能为城市增加更多的消费。

虽然中国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显著,但居民收入增长的步伐还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2001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年均生产总值增长10.5%,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说,收入差距扩大体现在劳动者占整个收入分配的比例降低。这与中国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一些旧体制尚未完全改变有关。“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发展成果能否让全民分享。”

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更多”意味着要在改善民生领域推出更多优惠政策、投入更多财力。“更公平”意味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酝酿了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即将出台,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而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施政纲领中特别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首先,必须让劳动者从一般意义上的“劳有所得”转向“劳有所值”、“劳能共享”,持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其次,在公共资源分配上向民生福利保障倾斜,通过健全社保体系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生活负担,尤其是让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群众和低收入群体获得公平的保障。再次,通过消除垄断、改进税收结构、消除灰色区间、鼓励慈善事业发展等多种措施,不断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宜居之路

中国人均资源贫脊,世界工厂恶化了中国环境,盲目开发也破坏了环境,因此中国不再进行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加工和肆意开发,而是开始追求GDP的质量。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2》,公布了2011年中国内地省市的GDP质量指数,显示中国目前更加关注的是不断追求理性高效、均衡持续、少用资源、少牺牲生态环境,综合降低自然成本、社会成本、制度成本、管理成本的高质量的GDP

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施政纲领中提出,中国未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实,中国政府一向注重环境保护,早在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就启动了三北防护林绿化工程,中央财政累计投资1300多亿元,使占中国陆地总面积42.4%的中西部,上千万亩沙地变成了良田和绿草,长4千多公里的大型防风固沙林带建设基本完工。同时,以林副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生态旅游业兴起,经济结构获得了良性调整。

1998年开始,以西部为主的退耕还林措施也大大改善了中国环境。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说:“现在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生态投资,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生态投资。它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变成了国家的规划,正在实施。”

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20114月在西安霸生态园开幕,而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政府投巨资建设了一片秀丽山水,形成了自然的河流、湿地、森林景观,成为休闲胜地。集文化、科技、生态成果于一体的西安霸生态区,在博览会后作为工业开发区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投资,证明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

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营造宜居的自然环境;在改善民生的前提下发展社会管理,才能营造宜居的社会环境。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施政纲领中指出,未来,中国将加强对百姓的公共服务,让他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