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十年辉煌 > 十年·跨越:一个国家的社保十年


十年·跨越:一个国家的社保十年


2012-11-13 11:34:16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成就不易  意义重大

十年前,没有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居保”,没有“新农合”、“新农保”,没有全国性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企业年金,没有遍布全国、各司其职的慈善组织和志愿组织作为社会支持系统发挥功用,从社会救助到社会福利都仅仅勉强具备雏形。而十年后,这些都有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的郑功成教授评价说,回顾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历程,与整个改革事业一样,同样波澜壮阔,同样非同寻常,新旧制度在曲折起伏中实现更替,在此消彼长中向前发展。尽管有过缺漏和失误,尽管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尽管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但是这一制度的变革,无疑已经以其所具有的复杂性、渐进性、全面性与深刻性,奠定了它在世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史上的特殊地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也持有相似的看法:“短短的十年间,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而以基层社保工作者身份走过十年的邓世平,尽管说“个中辛劳只有我们社保人自己知道”,却也依然认为,十年来翻了三番的参保人数、领取养老金人员数,以及从入不敷出到结余数亿的养老保险基金,“足可以证明我的白发没白生”。

但人们都知道,历数成果不代表脚步在此停止。已经完成的巨大成就,只意味着前头还有更大的挑战需要去克服:

——城乡分割和地区失衡造成的制度裂隙,还有待深入细化的规定去弥补;

——老龄化与人口的加速流动,很可能提前集中引爆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全球经济放缓与国内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财富提供的动力将渐渐放缓;

——站在深化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岔路口的中国,未来将面对更加复杂和深刻的矛盾。

郑功成认为,这一切都只说明社会保障建设的不可或缺性:“没有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不可能切实解除国民后顾之忧并让人民获得确定的安全预期及对未来的信心,就无法真正实施内驱型经济发展战略,就无法协调好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就无法实现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就无法持续提升并维系国家的竞争力,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十分必要的社会投资、经济投资、政治投资与安全投资,也是走上健康、持续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不可或缺的维系机制与促进机制。”

      1   2   3   4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