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迎接风险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2011年4月28至29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明确把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确立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三项主要任务。
在政府的鼓励与推动下,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这几年取得积极进展。据国资委的初步统计,2005~2010年,约100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子企业或管理机构约4248户,对外直接投资由96亿美元增加到499亿美元,年均增长39%,约占全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4%。2009年有67户中央企业实施了海外并购,并购的企业达771户。
在看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在“走出去”开展海外业务方面与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2010年底,国资委主任王勇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指出了央企存在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缺乏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整体上看,中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不强,缺乏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国际化人才严重不足,组织框架和经营模式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在国际标准和竞争规则的制定中,影响力还比较小。一些企业在国际市场恶性竞争十分严重。布局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行业还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一些企业仍然延续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中央企业普遍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研发能力和水平与跨国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的问题。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集团管控能力弱,缺乏对重要子企业和境外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重大资产损失时有发生。 “任何投资不可能没有风险,也不可能回避风险。随着中央企业境外资产的增长,境外资产的监管实际上对国资委来说是一个新课题。”邵宁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央企改革需要深化
毫无疑问,在这十年间,不少央企都长成了“巨型航母”。他们的资产规模动辄以千亿计,每年的盈利或者亏损通常以百亿计。他们常常集中了某个领域内政府能够调配的几乎所有的优质资源,他们的领导者中也不乏当今中国最优秀的管理者,也都创造了骄人的效益。
但是这些“巨型航母”的发展也受到一些质疑。
“伴随着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一些质疑声从未间断过:从‘国退民进’到‘国进民退’的几次全社会大讨论,掩映的是产权结构矛盾的一次次市场化冲突。从当年批判国企效率低下,竞争力不足,到如今批评‘做大做强’的国企垄断市场、垄断利润,纠结的实际上是社会利益分配的种种不平衡。然而,进退之间的权衡在现在的市场发展阶段上,依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邵宁说。
对于垄断,正如邵宁所说:“某些行业如电信、石油石化在中国是非常特殊的行业。第一,他们是寡头竞争格局,或者说是几个寡头垄断市场(至少在上游部分);第二,他们关系国计民生,因此价格都由政府控制。为什么只由少数企业经营,是行业特点决定的。电信企业建一张网需要上千亿投资,运营商过多是不经济的。石油是稀缺资源,大家都去开采肯定不行,所以世界上绝大多数产油国都是国家石油公司体制,是独家的。”
对于央企利润分配,是不是真的如网友质疑被企业领导和职工分掉了,是不是都去支付天价“业务招待费”了呢?这些质疑背后真正地问题在于央企信息的披露不及时与行业监管、社会监督不到位。
作为掌握大量公共资源的央企,应该更加适应公众与舆论的监督。
虽然,央企的十年发展之路坎坷曲折,但央企也获得了真正地成长,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中流砥柱的作用愈发显得无可替代。经历了股份制改革锻造后的央企已经被整个社会赋予了更高的期望,其每一项改革实践,甚至一举一动都会受到社会,市场以及舆论的关注。
正如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所说:“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必须要依靠深化改革来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