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夏粮“九连丰”
6月21日,农业部宣布,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从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今年夏粮总产、单产均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995万吨,冬小麦实现“九连增”。
在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总产站上1.1万亿斤这一新起点上,今年粮食生产的总目标被明确为确保“九连丰”,争取“九连增”。所谓“丰”,就是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所谓“增”,就是要超过去年11424亿斤的水平。为此,农业部制定了“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的分季目标,保障全年粮食生产总目标的实现。
“今年冬小麦生长期间,真可谓碰上了近年来极为少见的风调雨顺年份。”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感慨道。但“风调雨顺”的背后写满了“天道酬勤”,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国家先后实行了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对产粮大县进行奖励补助等措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克服了极端天气灾害、耕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连续八年实现稳产增产。
安徽省农委主任张华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徽是农业大省,今年继续获得了增收,实现了“九连增”,且增量居全国第一。这次夏粮的丰收得益于五个方面,一是得益于“人努力”,二是得益于惠农政策的持续增强,三是得益于配套良法覆盖面不断扩大,四是得益于小麦良种补贴招标统供,五是得益于气象条件总体有利。”
从整体而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属于粗放型,为了在政策措施与技术措施、工作措施的结合上寻求突破,以2011年抗旱补贴为起点,中央财政今年在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四补贴”力度的基础上,对冬小麦“一喷三防”、油菜“一促四防”、东北水稻大棚育秧、南方早稻集中育秧、东北玉米抗旱“坐水种”以及西南玉米覆膜等六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实施补贴,标志着我国农业补贴从“联地计补”向“联技计补”转变。和此前的强农惠农政策多以补贴耕地、补贴农民收入不同,关键技术补助政策侧重于与技术应用相结合,让农业部门发挥作用、扩大影响有了重要的平台。技术推广有平台、政策落实有力度,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的落实到位。
夏粮“九连丰”,给国内国际粮食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特别是在最近美国大旱,全球粮价上涨、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复杂的时刻,顶住了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保障农产品正常供应的同时,也为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