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十年辉煌 > 十年•跨越:城镇化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年•跨越:城镇化成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


2012-11-09 10:59:41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配套公共资源逐步完善
 
城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外,但同时也挤压了原有的公共服务空间,这需要各级政府配置相应的公共资源,脱离了土地的农村人需要户籍、医疗保险、教育、就业、交通、生活等来保障稳定。

全国农民工总量如今已达2.53亿,其中外出农民工1.59亿,拥有稳定就业岗位大概占50-60%,即8000多万人有稳定的就业岗位。一半以上农民工未能实现真正安居乐业。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面临巨大考验。社科院一份报告估算,若以人均10万元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推算,仅此一项就至少需要40-50万亿元。

事实上,过去十年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改善和解决因亿万人口涌入城市所致的种种问题,出台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政策提升公共服务,促进公平。

在社会保障方面,2004年启动新农合试点。2006年以农民工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继而2010年施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

2007年实行的农村低保制度,则开启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

被视作巨大进步之举是户籍在最高层面得到松绑。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最先“破冰”是西部重城重庆,于2010年放开了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条件,提出“在城里务工已三五年的农民工按照自愿原则转为城市居民”,300多万在城市提供修建、家政、清洁等服务的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居民。

教育方面,2003年出台文件允许随迁子女在义务学校就读。截止到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达到997.1万。最新的政策是,异地高考在多方推动下也“破冰”,满足三个条件即可执行。虽有争议,仍被视为进步。

      1   2   3   4   5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