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成长,收获颇丰
——掌握了三大基本技术,探索了一条管理之路,培养了平均35岁的中坚力量
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虽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发展道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总设计师张柏楠总结道。
因为地面实验不可能100%模拟太空的条件,所以当“神五”首次真正载人升空的时候,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经验,太空是未知的,任何情况都是“第一次”面临。我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回忆起十年前升空的那一幕时仍感惊心动魄。“最痛苦的那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神五”的发射过程中,曾出现了将近半分钟的意外情况,火箭和飞船的剧烈抖动让杨利伟难以承受,感觉“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十年前“神五”中杨利伟惊心动魄的痛苦经历,到如今“神九”中刘旺“我要100%成功”的从容保证,中国载人航天的信心越来越充足,心态越来越成熟。
“神九”任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 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此外还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取得了900余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
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优秀的管理。载人航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全国直接承担载人航天核心研制建设任务的单位达100多家。如何协调如此庞大的团队来完成这一安全性、可靠性要求苛刻到近乎百分之百的工程?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体系,将载人航天分为“八大系统”,每个系统都由“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分别负责行政、技术两条线。这两条线自上而下贯通,互不干涉,令整个载人航天系统发挥出最佳的运作效率。
十年来,中国载人航天不仅走出了稳健的发展之路,更是打造了一个群星璀璨的人才方阵。通过工程的实战磨炼,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科学家,打造了一支令世界叹服的年轻航天人才队伍。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的占到80%,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仅40岁左右。这为我国将来在世界航天领域保持长久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支朝气蓬勃、规模适度、专业全面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不仅满足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领域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持。” 张伯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