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一些大型、超大型项目也纷纷落户滨海新区,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空客A320、300万吨造修船、维斯塔斯风电设备、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国家动漫园等等建成投产,一条以航空、飞机、石化等大型高科技项目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正在滨海新区形成,并以此为着力点推进新区产业优化升级,金融业、文化产业、新能源成为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滨海制造”向“滨海创造”提升。

自纳入国家战略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曾3次到新区实地考察并多次听取汇报。2011年4月30日,总书记亲临新区考察时深刻指出:“天津滨海新区已进入全面开发开放新阶段。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经济学家们指出: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实际上是标志整个中国经济战略格局的变化。不仅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中心进一步向北移动,中国区域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曾令深圳腾飞的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加工业正在被滨海新区以资源能源的开发建设为主的发展模式所替代。
突破、攻坚、进取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天津滨海新区正在成为中国最具潜力、最有活力、最为开放的现代化新区之一。新区的快速发展,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2009年中央批准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组建了全国同级区域中部门最少、人员最精简的行政机构,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项改革是全部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推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滨海新区内部行政效率低,规划缺乏统一协调;下辖的几个功能区和行政区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金、人才流动不畅等等难题。”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说。改革前,滨海新区内一度曾有7个公安分局、5个工商局、6个国税局和5个地税局、6个法院机构、5个检察院机构,机构设置严重重叠。

而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推进,行政体制与现实发展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规划难以统一实施;产业聚集效应难以实现;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管理效能难以提高。
2009年,改革正式拉开帷幕,包括建立统一的行政架构、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如今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办事效率、搭建“一站式”信息网络、提供“保姆式”服务、强化行政效能监督等等已成为当前改革的重点。改革正在向着更高标准、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推进,而其系统性、针对性和配套性也变得更强。
其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只是滨海新区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的“十大改革”之一。按照《方案》,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还涉及九大领域,包括土地管理、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拓展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创新等等。
在这些改革中,土地管理的改革和金融改革最为引人瞩目,新区在政策设计上做了很多大胆地尝试。如扩大土地征转分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土地集中交易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一体化;完善土地整理储备和开发利用的循环机制,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基金等等;而在金融改革中,新区则致力于寻找一条有别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差异化金融发展之路,比如引导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扩大在新区投资。推进新型金融交易市场和平台建设。扩大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推进人民币国际结算、人民币境外投资等改革试点等等。

除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领域深度改革的同时,新区改革也在广度上下工夫。以建设和谐社会首善区为目标,在民计民生、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等众多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速度。如“加快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改革”,共安排了社会管理创新、民政事业改革、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和服务体系、文化体制改革等7项主要内容。
事实上,这10个领域内的改革不仅有效地解决新区加快开发开放中的深层次矛盾,打破制约新区发展的瓶颈,也创造属于滨海新区的发展模式,形成滨海新区发展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