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他们的逐梦故事


2015-02-04 13:37:24     作者: 文、图|本刊记者 陈 君    字号: T|T    来源:

陈钟辉:

在传承中坚守

在北京举行的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欢迎晚宴上,各国领导人及夫人们身着“新中装”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各方关注,广受好评。该服装的核心面料“漳缎”也开始为世人所知晓,然而人们并不了解的是产于江苏苏州的“漳缎”却是起源于福建漳州的漳纱“漳绒”。

在漳州刺绣(漳绣)传习所内,漳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钟辉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在1300多年前,唐末时期,陈政、陈元光父子俩入闽开漳,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农产品物种、纺织业等带了过来。当时,纺织业主要是以蚕丝为原材料,纺织行业开始在漳州建立起来并生产,称为“漳纱”,明末转向绒类生产,称为‘漳绒’。而通过一道道复杂的手工技艺,用针线在‘漳绒’上绣出各式各样精美的图案,这个刺绣工艺就被称为“漳绣。”当年,为了躲避战乱,逃往江浙一带的漳州手工艺人也把技艺带了过去,当地师傅便把这门技艺和当地的手织机技艺融合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漳缎”。

 
陈钟辉奶奶留下的“漳绣”作品

陈钟辉不无自豪地说:“‘漳缎’ 外观高雅华美,有坚固耐磨、不易褪色等特点;‘漳绣’技艺精湛、图案精美;二者堪称闽南文化的杰出代表。早在明朝时期,它们与茶叶、瓷器等货物一道从漳州月港出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几乎东南亚的各个国家,促进了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而当繁华的漳州月港航运商贸萧条后,没有市场的需要,漳州曾经充足的原材料,比如蚕丝等也开始消失,“漳缎”也随着走向没落,到清末,漳州本地的“漳缎”生产便已稀少。

时至今日,漳州只剩下“漳绣”这门工艺一枝独秀。对此,陈钟辉心怀遗憾,“绝不能让这样的悲剧重演”,他多次呼吁政府加大对“漳绣”的保护和传承。而他也一直在用实际行动来诠释他对“漳绣”的坚守。

作为漳绣世家第七代传承人,陈钟辉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漳绣”。1979年,陈钟辉开始推广“漳绣”。起初,他在厦门中山路的一家工艺品卖“漳绣”,那时候到厦门的台胞对“漳绣”十分喜欢,他们回台湾总得带上几件。精美的做工,让陈钟辉的“漳绣”生意日渐红火起来。于是,他便用挣来的钱自己投资,经营起了“漳绣”工厂,生产的产品仍然是通过海上航运,远销东南亚。

生意的顺利,让陈钟辉更加坚定了要把“漳绣”传承下去的信心。1991年至1994年间,陈钟辉还曾办过中专学校,招收徒弟,总共招了1000多位学生。“他们学成之后,可以来厂里工作,但后来工厂经济效益越来越不好,现在做‘漳绣’的徒弟所剩不多。”陈钟辉说。

1999年后,由于机器生产“漳绣”大量出现,工厂生产开始逐步萎缩。如今,由于纯人工的成本过高,车间里工人已不多。如果来了订单,只能由他画出图形后,再外包到各家各户去生产。

陈钟辉目前主要致力于以“漳绣”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推广,而推广就需要花钱,作为一名跨界企业家,他是用经营其他企业的收入来推广“漳绣”。据他的估算,他平均每年在这方面的投入达50万元。

在陈钟辉看来“漳缎”、“漳绒”、“漳绣”中都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举例:“绫、罗、绸、缎四个字对应的寓意分别是春、夏、秋、冬和富、贵、吉、祥,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2014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新中装’为什么要用‘漳缎’作为核心面料。”

已经56岁的陈钟辉告诉记者,他早就有一个心愿,将自己数10年收藏的珍贵资料,以及他所拥有的宝贝,建一个传承非遗文化的展览馆,将漳州失传已久的“漳纱”、“漳缎”、“漳绒”及传统漳绣技艺等,都收罗在这个展览馆内,并设传习所,让爱好“漳绣”的市民学习传统工艺,并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不能丢”。这也许就是陈钟辉多年来坚守“漳绣”的动力。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国粹之美:京 ...

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全球华侨华人春节晚会再度起航,面向全球华侨华人,与海外侨胞共庆中国传统农历新年。

京剧唱响“海 ...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