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周明伟:我与沙老的十年——中国外文局局长谈沙博理


2014-10-29 09:51:45     作者: 撰文:人民画报社 温志宏    字号: T|T    来源: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沙博理先后在中国外文局所属的《中国文学》和《人民画报》英文版从事翻译和审稿工作,著作等身、成绩斐然。他在漫长的翻译工作中了解到中国的恢宏与复杂,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袁静、孔厥合著,1949)由美国自由图书俱乐部出版,因为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本出现在美国的红色中国小说而享有盛名;《春》(巴金著,1938)、《春蚕》(茅盾著,1932)等译作也为外国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沙博理喜欢《水浒》,觉得内容和文字都好,“文革”期间,他一边盼着混乱结束,一边翻译小说,常说幸好是宋江救了我

 

人民画报:他有没有提起过,到中国这些年,最喜欢什么?

周明伟:我问过他,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武侠小说。这不仅是他对于不同人生和社会形态的爱好,也不仅是因为他认为在世界各类武侠故事中,中国的武侠故事是描写最漂亮、最引人入胜的,更因为这是他了解中国、投身于中国的“渠道”。

解放战争期间,因为白色恐怖,他和凤子被限制活动,他读了不少中文书,包括描写白洋淀抗日游击队的《新儿女英雄传》。那本小说文字浅显,但故事生动,充满了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智慧和胆略,很合他的胃口,是他心目中典型的武侠和武侠精神。他翻译出来后,1950年在纽约出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在美国出版、介绍红色中国的图书。最初翻译时,他并无太多用意,更没意识到这部作品会成为他翻译生涯的第一个高峰,也最终成就了他大半生的事业。

 

人民画报:他有没有和您聊过《水浒》?

周明伟:文革期间,凤子被下放隔离。沙博理为了躲避政治困扰,在家闷头看书,倾全部心血翻译《水浒》。定书名时,他最初想用“Heroes of the Marsh”,但当时正值“批林批孔批水浒”的时候,领导不同意用“hero”这个字,后来便改成“Outlaws of the Marsh”。“outlaw”直译是“无法无天的人”,沙老暗中得意,因为实际这比“hero”更贴近“绿林好汉”的意思。

《水浒》早有英译本,比如上世纪30年代的赛珍珠版。但国际翻译界和文学界普遍认为沙译本最完整,水准最高,文字漂亮,流畅简洁,完全符合原作风格。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中国对外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后人很难超越。

沙老和我说,他觉得字对字翻译并不难,难的是搞清文字背后的内容,这才最伤脑筋、最费功夫。提到《水浒》,他说必须了解每个人穿戴什么服饰,用什么腔调讲话,拿什么兵器和为什么拿这种兵器,弄懂了才翻译得清楚。深刻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他说出了翻译功夫的真谛。

 

人民画报:中国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吸引他?

周明伟:他自己有过很多解读,他认为首先是受凤子的影响。此外,他很喜欢方块字。在他看来,汉字虽然难写,但有趣,有魅力,每个字背后都有文化,是拼音字或其他任何语言的文字不可比拟的。他曾说,“望文生义”在你们看来是贬义词,在我看是褒义词。因为文是由字组成的,望字就能“生意”。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就像方块字一样,刚毅,优美,富有魅力,背后有故事。方块字是他对中国产生兴趣的出发点,中国文化也因此深具魅力和吸引力。

沙博理喜欢打太极拳,打得有模有样,不仅是为了健身,他觉得这也是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他家窗户原来不大,前几年维修时,我提议换成大玻璃框窗。后来见到我,他总说窗户换得好,“进来这么多阳光,这样我就可以在屋里打太极拳了。”

 

凤子是沙博理到中国后拜会的第一个朋友。她毕业于复旦大学,热衷戏剧,认识沙博理时正在一本左翼杂志做编辑。这个熟悉西方文化并曾以新闻记者身份独自旅行的“勇敢”姑娘深深吸引了沙博理。19485月,二人结婚,随后辗转来到北平。风雨相伴多年,这对中美合璧的夫妇相知甚深,在沙博理眼中,凤子不只是我的妻子,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流淌在中国和我之间的一条不断的溪流,其间流淌着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精髓。而在凤子看来,沙博理“特别对中国的一切,似是好奇,却是怀着深厚的感情”。

 

人民画报:去看望沙老时,他会提起凤子吗?

周明伟:其实我很好奇,异国婚姻能达到多么深刻的依恋程度?每个人内心是不是都会保有本土文化的一些禁区?我们偶尔会聊起凤子。能感觉到沙老对凤子是发自内心的爱,有很重的依存感。他讲过几件事。比如抗美援朝时,那是两个人都没经历过的战场。凤子参加中央慰问团去前线慰问,沙博理一直担心,“她去一个美国佬发动战争的地方,回来后会怎么看我这个美国佬?”凤子回来,他去火车站接她,就总觉得凤子看他的眼光变了,“花了很长时间才不讨厌我这个美国人。”

我问他,凤子英文怎么样?他调侃说,“有朋友说,我说的中文世界上什么人都能听得懂,凤子的英文只有我听得懂。但其实她是我的老师。”沙老对于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也值得敬仰。他对凤子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家和妻子的理解,很值得我们品味。

 

最近几年,由于年龄关系,沙博理很少外出。他喜欢每天在自家的庭院里喂喂野猫,侍弄花草。两片烤面包,夹几片培根和生菜叶,再加一杯咖啡或几口啤酒,就是一顿午餐。外孙女郭馨在美国读了十年书,在她眼中,沙博理就是一个普通的外公,“我从来没觉得外公是个外国人,他就是一个慈爱的外公。”

 

人民画报:这些年每次见到沙老,觉得他有什么变化吗?

周明伟:2012年为沙老过生日时,他依然幽默风趣,谈笑风生,说话思路敏捷,但已经流露出对身体变化的焦虑。他这么一个天天关心天下大事的人,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了。耳朵也不好使,说话得很大声。

后来我们安排社里的年轻人去和他聊天,给他读读书报。我曾给他买过一个名牌助听器,但他没用,说这个“高级”的费电,而且太敏感,戴上后听到杂音太多,所以还一直用一个挂着线的老式助听器。

 

人民画报:有媒体曾报道沙老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洋派的,您有这种感觉吗?

周明伟:他有时还是想吃西餐。2008年生日前,我问他想吃什么,他说牛排。后来我们带他去了一家还算不错的牛排店,但并不合胃口。当时他很客气,说吃不了我带回去。后来告诉我,“那不是记忆中的牛排”。这件事我至今心存愧疚。之后他总说年纪大了外出不方便,就再没上饭店吃过饭,每次聚餐都是带些做好的菜去他家。

    我看过他的冰箱,里面放着面包夹煎鸡蛋的三明治。我想送他一个咖啡机,他说以前喜欢自己煮,但毕竟清洗很麻烦,现在已经习惯喝速溶咖啡了,最常喝雀巢GOLD咖啡,香一些。我去的时候,没见过家里有帮佣,自己能做的事情他都自己做。

这几年沙老逐渐活动不便,生日就都在家里过。问到想吃什么,答案总是烧饼、油条,这些小街小巷的吃食就好。我们每次都准备一些家常菜和蛋糕。他常说,又给我准备了“这些很高级的菜啦”。我们也带很多年轻人过去,一起吃蛋糕,他很开心。这些场景深深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很怀念。

本来打算今年国庆去看他,结果忙忙碌碌没去成。这也是我一个深深的遗憾。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1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更多>> 深度报道

四中全会:绘 ...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对“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诠释。

四中全会:从 ...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