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还在继续
2012年9月26日,加德纳的侄子—加里·加德纳和李·加德纳兄弟踏上鼓岭,同行的还有多位外国友人,他们的前辈都曾经在鼓岭生活过。
加里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福州协和医院出生。1987年,他们和父母曾一起到福州寻根,并在白塔下装了一罐泥土作为留念。“这次来鼓岭,我没觉得自己是外国人。”加里·加德纳说。
同行的戈登·特林是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创办人程吕底亚的后人,他坚持每年秋天来这所学校教授英语,成了鼓岭的老朋友。

莎莉·帕克斯是伍丁的后人,已有70多岁,她91岁的丈夫也曾在鼓岭居住过3年,喜爱中国书法。她围着宜夏别墅拍了许多照片,打算带回给丈夫看。
相比一个世纪前,鼓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鼓岭交通便利,村民也更加富裕。
每到夏天,就有许多老年市民来租下村民的家庭旅馆,消暑,锻炼,周末更是有许多家庭前来度假。
当年伍丁登上鼓岭的古石阶道,今天依然完好。当地的梁奎东老人告诉本刊记者,这条古道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58年,它依然是村民下山的唯一路径,往返一趟需要3个小时。
鼓岭的生活依然是悠闲而缓慢的。佛掌瓜棚翠绿阴凉,村里的老人在自家庭院门口坐着闲聊,古街两边的墙头长满了芦苇。
一棵大树下的菜摊无人看管,旁边摆放着一只小木箱,供购买者自觉投币。当地人指着其中一捆菜告诉记者,这叫亥菜,是当年西方人带来种植的。得名“亥菜”,大概缘自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
1992年那些和伊丽莎白叙旧的老人,大多已经离世,包括上过洋学堂、能用简单英文与伊丽莎白交谈并邀请她到家中做客的郭茂炉。他的小儿子郭工宏接受了采访,临别时,他让妻子去菜园里摘了两根鲜嫩的菜瓜作为礼物,并热情邀请大家明年5月份再来,因为那是自家枇杷成熟的季节。
或许正是鼓岭人这种淳朴的情谊,让加德纳念念不忘。正如1992年伊丽莎白在与习近平会面时所说,美丽的鼓岭和热情的中国人民,使我更加理解了加德纳为什么那样深深地眷恋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