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多了,心情好了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这是改制中的文艺院团所面临的两个核心难题。
对于人员安排,东方演艺集团采取的是“全体‘卧倒’,重新竞聘”。
2012年,“东方”对演员的考核是末位淘汰,只要不在后10名就行;而2013年开始的新考核是,只有进入前10名才能得到岗位。

走市场就要打品牌,改制后,“东方”推出的《天际之爱》、《水墨中华》、《民乐也时尚》等大型演出,将市场元素融入其中,向市场和观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改制让“东方”人的生活大为改观。一年多后,东方演艺集团经营收入首次超亿元,达到1.3亿元,跃居国有院团榜首;演职员工收入同比增长109.6%,人均13万元。4年过去了,集团的10个排练场昼夜不息、灯火通明,演员“收入高了,怨言少了,机会多了,心情好了”,以往“抱着金砖啃窝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除了激发演员活力,改制还使得中国国有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北京、辽宁、江苏、上海等14个省(区、市)组建的省级演艺集团公司,成为演艺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中多家实现注册资本或年收入超亿元,一个面向市场、富有竞争力的演艺新格局正在形成。

2013年4月,在东方演艺集团调研时,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透露,中国2103家国有文艺院团如期全面完成了改革的阶段性任务。实践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演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刚刚完成转制的国有院团,市场能力较弱,仍需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在解读转企改革方案时,蔡武表示,转制院团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援手”。这种支持将更多体现在文艺院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上。
高品质、低票价
2013年8月13日,中宣部等五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加上此前中央出台的关于改进会风的“八项”规定,一时间晚会演出纷纷叫停,节会庆典陆续“瘦身”。文化部部长蔡武明确表示,“限奢令”有利于挤出“泡沫”,让演出业回归理性健康发展。
以政府和国企为服务对象的文艺院团首先受到冲击,而俯身接地气、早已在市场上打拼过的演艺企业,不仅没受到影响,反倒认为演艺市场环境更公平了。

以往的奢侈晚会靠财政或国企支撑,一个晚上砸下上千万元是常有的事。2013年10月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下间称“十艺节”)原定有一场开幕式文艺演出,后来代之以16分钟的开场仪式,前者各项开支5881万元,后者总计投资不足100万元,一晚上就省下5000多万元。
各地紧急叫停、调整的一批文艺晚会和节庆演出还包括辽宁第十二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取消,不燃放焰火,不请明星大腕。开闭幕式总预算为900万元,仅为原预算的1/10。
除了现场演出,“限奢令”还砍掉了大批电视晚会。“烧钱”最狠的跨年“春晚”类节目,如今只剩下央视一台的“独苗”。央视还取消了有着13年历史的金牌节目《同一首歌》,从去年中秋到今年元旦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约占原计划播出量的50%,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约占以往播出量的60%。
在顾欣看来,“五部委关于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通知,对于演出市场的理性回归是一次倒逼,对于‘东方’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去奢瘦身”后,东方演艺集团的演出成本大幅降低。为了惠及更多观众,前不久,集团推出最低10元,最高200元的亲民票价。
中国的演艺市场空间巨大,按每年人均观看3场演出这一世界中等水平计算,即使票价为20元人民币,中国演艺行业的总产值也将超过800亿元。
顾欣表示,“13亿人的消费市场中,文化消费是比较大的市场,这是我们的空间,还有海外市场。目前的中华文化‘走出去’更多的还倾向于交流层面,而不是贸易。这都是‘东方’的机遇。”
改制后的“东方”认识到,演出暴利时代终结,演出微利时代来临,薄利多销是赢得观众的正道。
降低票价之后,东方演艺集团的每场演出可获得政府补贴近3万元,2013年起,北京市文化局对符合低票价补贴的单位,最高每张补贴100元。政府这只“手”对市场的调节作用得到了彰显。
降低票价不仅不赔钱,反而赢得了较高的上座率。《天涯若比邻》推出不到半年,演出50余场,每场上座率最低也有八成。这让顾欣更加坚定了东方演艺集团未来的发展思路——“高品质、低票价”。
“不能靠政府和国企养,而要靠市场和观众养。”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嘉珊认为,从短期来看,演艺企业要过“紧日子”,从长远来看,转型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