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闽南“非遗”展演活动
漳州歌仔戏经典剧目《十八相送》、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南音、巧夺天工的剪纸表演、诙谐幽默的高甲戏《送水饭》……2014年9月29日,由全国台联、北京市台联、福建省台联和国家大剧院共同主办的“闽南古韵·两岸传情—海峡两岸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习惯了上演经典大制作的“国家大剧院”不断爆发出阵阵掌声。

福建漳州华安高山族舞蹈团、闽南师范大学、台湾戏曲学院以及漳州艺术学校、泉州艺术学校等两岸艺术团体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原汁原味的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盛宴。
“能够应邀前来参加这个盛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台湾戏剧学院院长张瑞滨表示。“歌仔戏是中国360个地方戏当中唯一横跨两岸、相互交流的一个剧种。此次展演,台湾戏剧学院带来了最富台湾特色的歌仔戏,以彰显闽南和台湾文化的一脉相传,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台湾用心保存民族文化的一个成果。”
全国台联党组书记梁国扬在致辞中说,闽南文化发源于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的相互交融和层层积淀,具有多元的文化表现形态,是中华文化优秀的“基因库”,并随着移民进入台湾,在那里生根开花、传承发展。
他表示,闽南文化是闽台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它深深扎根于闽台地域社会,是联系闽台人民的精神纽带,是两岸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展演活动,意在通过两岸闽南传统文化艺术家的首次联袂合作,对两岸共同拥有的闽南传统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展示和交流,重现闽南传统文化之美,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两岸文脉的相承,同时共同探讨闽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闽台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
在同一天举行的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座谈会上,两岸专家学者就民间信仰、戏曲、方言等议题进行了座谈,认为两岸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强合作。
台湾成功大学人文社科中心副主任陈益源认为,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他举例,“青海、甘肃的西王母信仰和台湾花莲的瑶池金母信仰,还有安溪城隍信仰等,一种文化在不同地区传播流布肯定会发生变化,但在根源上是同一的。”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他说,“两岸确实可以一起做些事情。”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严峻表示,闽南方言是两岸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课题。他透露,计划邀请两岸学者共同就此问题召开研讨会。

大陆正计划将“二十四节气”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台南地区的寺庙供奉‘二十四节气神’正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生命力,这作为一种(证据)材料,会在申遗时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陈益源说。
自2005年中国文化部第一次公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保护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正日益受到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目前,福建与台湾共有39项民间艺术、55位民间艺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由于闽台两地不少传承人生活生存状态欠佳,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关重要的是对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福建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豫闽称,闽台同根同源,台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来源于福建,福建省已高度重视恢复文化的生态环境,恢复元宵节等民间习俗,恢复民间方言,以让闽台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