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促进中泰友好
说起泰国青年企业家协会的由来,其创始人之一丘夏莉滔滔不绝:2001年,国务院侨办首次举办“世界华裔杰出青年华夏行”,邀请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国家知名华商的接班子女,泰国共有8位代表参加。丘夏莉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受到了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的亲切接见。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参访活动,8位泰国青年企业家看到了祖籍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还发现了中国市场存在的巨大商机。”

当时,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通过组织各国青年企业家到中国访问这样的活动来保持与海外华裔的联系,使老一辈华侨华人数百年来与祖籍国形成的友谊之路能继续保持下去,此种做法让丘夏莉深感钦佩和赞赏。丘夏莉告诉记者,从根本上讲,企业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获得成功,而通过交流,获得新的信息,无疑是为企业获得新的成功提供更多机会,前往中国访问的企业家回到各国以后,会以他们的感受和经验,自然成为所在国与中国的联系纽带和友谊使者。
回到泰国后,泰国几位青年企业家觉得自己与中国的联系前所未有的紧密了,于是决定组建泰国青年企业家协会,这也是首个因为“华夏行”活动而结缘组建的社团。
如今,13年过去了,协会成员已经由初始时的8名发展到了32名理事,100多名会员,他们都是参加过国务院侨办历届“华夏行”的代表,其中多为泰国著名华人企业家的后代,由此,它也成为泰国华裔青年才俊的聚集地。
“泰国青年企业家应中国政府邀请,经常赴中国访问。一次在访问甘肃省一个偏远的农村时,贫困的现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商议,我们为该村捐款建造了学校,中国政府还以协会名称命名该学校。我们因能为祖籍国做点事而感到非常自豪。”泰国青年企业家协会荣誉理事长胡宝锋说。
华埠老人们的“家”
“每天到人瑞中心吃午饭和参与活动已成为一些老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里就像曼哈顿华埠老人们另外的一个‘家’。”华策会人瑞中心主任伍宝玲自豪地说。
华策会人瑞中心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华埠格兰街168号,是纽约最大型的老人中心,创办于1972年,隶属于纽约市华人策划协会。这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老人活动中心,以提供高质量的福利申请咨询敬老服务,以及丰富多样的老年人艺术活动而闻名。有的老人已经接受了超过30年的服务,称这里是家并不为过。人瑞中心有张一周节目单,是特别为老人们安排的丰富多彩的活动项目,想学习的有电脑班、英文班,想养生的有颈椎操、太极班,想娱乐的有舞蹈班、歌咏班,当然最受大家欢迎还是需要手脑并用的麻将。这个被喻为纽约“最现代化”的老人中心深受纽约华裔老人们的喜爱。

“从我40多年前来到美国开始,一直在华策会工作,最初这里只有5名工作人员,而自己是唯一的女性。”伍宝玲说,刚来华策会时扣税之后的年薪不足2000美元,根本不足以维持生活。
但热爱社区和教育工作的伍宝玲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上午去制衣厂打工赚钱养家,从下午至晚上在华策会做社工。期间,凭着顽强的毅力,学习英文,并取得了硕士学位,拿到了教师执照,但伍宝玲没想过离开华策会。
“现在,我在这里工作已经超过45年了,”伍宝玲说,自己与华策会的创办人一手创办了人瑞中心,并在12年前将人瑞中心搬到了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华埠。
“如今,人瑞中心面积2万平方英尺,设备完整,有社会服务,有不同的活动服务,还有提供午餐的。已有6000多名会员,每天来这里参加活动的有三四千人。”对于中心的运作情况,伍宝玲如数家珍。
“我们每年只有100万左右经费,就是希望用最少的经费,最少的人手,为更多的老人服务。中心还特意配备两辆专车,每天为生活在纽约不同地区且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送餐服务。”伍宝玲说。
人瑞中心的服务细致入微,从老人们生前到身后,处处都体现了关爱。在纽约郊区,中心专门买了一块地作为人瑞陵园,并建起了孝思厅,每年清明都会去追思逝者,现在这里已经长眠了几千位逝者。
“他们生前把我们当成家,我们就有义务建立这个人瑞墓园,希望他们永永远远,每一年都有我们家人去扫墓追思。”伍宝玲说。
伍宝玲认为,敬老是中国人最传统的精神,做好老人工作十分重要。现在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如何让老人安度晚年,让下一代放心,减轻政府负担,还需要很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