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两岸新闻交流期待破局


2014-02-13 08:46:48     作者: 李 徽    字号: T|T    来源:

人民日报社从2011年开始派记者赴台驻点采访,记者足迹从民进党的中央党部绵延到布满积雪的玉山顶峰。可谓“用脚、用眼、用心、用笔”在丈量台湾。在报道时政新闻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台湾人文社会等特色内容,向读者讲述一个真实多彩的台湾。总编张德修认为,正是通过媒体孜孜不倦的报道,让两岸逐渐加深了了解,逐渐远离了偏见与偏激。

而伴随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形势,自2008年5月起,除了既有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陆又新增了5家地方媒体赴台驻点。自此,两岸新闻媒体驻点采访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新闻交流的大战场彻底展开。

另一方面,台湾媒体对大陆的关注度也持续高涨。包括中央社、《中国时报》、《联合报》、《旺报》、东森电视、TVBS、年代电视、三立电视等多家媒体均早已实现在大陆的驻点采访。而旺旺集团在2009创办台湾第一份以报道大陆为主的报纸——《旺报》,目的正是让台湾人更了解大陆,拉近两岸之间的距离。此外,在媒体合作方面,两岸的互动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旺旺中时媒体集团继《旺报》之后又办《英文旺报》,与福建合办《两岸传媒》、《时报周刊》,还与全国妇联合办《爱女生》。东森电视与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东森财经台则正积极寻求与大陆财经频道、财经媒体的进一步合作。

任重道远 合作待破局

虽然两岸在媒体合作、互访、驻点等多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与两岸在其他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相比,新闻交流这一曾经的“破冰者”和“领航员”在前进节奏上却表现出明显滞后。

以探讨呼吁了多年的“互设常驻机构”为例,至今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台湾《联合报》社长项国宁谈到此问题时就不禁感叹:原本以为两岸新闻交流应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怎奈现在开放媒体常驻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论坛

在此次“两岸媒体前瞻论坛上”,无论是国台办主任张志军的致辞,还是两岸媒体人和学者专家的发言,均无一例外地提到尽快开放两岸媒体常驻、推进两岸媒体互设办事机构这一议题。这一阻碍两岸新闻交流正常化的问题,显然到了不得不破的时刻。

开放媒体常驻,只是两岸新闻交流领域的最突出障碍之一。事实上,与大陆在两岸新闻交流上的积极推动相比,台湾方面则表现得有些“畏首畏尾”。例如台湾记者到大陆驻点采访的申请手续较为简便,时间一次3个月,可申请延长3个月,期间能多次进出,专题采访已不需申请审批,只要受访对象同意即可。反观大陆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的申请手续就较为繁复,虽然时间也是一次3个月,最多可延长至半年,但行程、住所、班机等信息都须向主管机关报备,非常不便。

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台湾民众对大陆和两岸关系的新闻需求量逐年增加,台湾媒体采访报道的主观意愿也明显增强,他们纷纷扩大大陆和两岸新闻的版面、增加节目时段,凡关乎两岸发展的大事都受到台湾媒体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这些报道使台湾民众得以直接了解大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大陆的对台方针政策和惠民举措以及两岸关系和发展的成果,不仅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也让两岸新闻交流的重要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分论坛

在台湾著名的时事评论员邱毅看来:虽然两岸政府皆强调新闻交流应摆脱政治因素,被归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闻报道,则很难摆脱政治化因素的干扰。此外由于台湾新闻高度竞争,在以收视率为导向的市场中,对于两岸新闻交流与两岸关系的报导处理上均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正向与负向作用,增添其多变及不可测性。而在政策层面,也存在着明显的滞后现象。例如台湾《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仍限制大陆媒体在台播放,对陆资限制重重,也不许大陆的广告项目在台湾媒体刊登。在这样的层层限制中,两岸媒体交流合作的步履维艰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方面是与两岸关系形势不再配套的政策有待松绑,另一方面是两岸关系走入“深水区”对双方媒体合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如何当好两岸同胞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桥梁纽带,引导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成为业界对双方媒体人的共同期待。

对于两岸媒体的责任与方向,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在论坛致辞时明确表示,两岸主流媒体应该进一步担当起促进两岸民众互相了解、增进认同、加深感情、加强合作的社会责任,为两岸民众多方呈现客观真实的两岸资讯与社会生态,要积极传播“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他认为,媒体反映社会概貌,对事物的报道可以褒扬,也可以批评;可以鼓励,也可以监督,但评价的尺度应该是公众的整体利益。要积极引导民众从历史发展的脉络看问题,从互利双赢的角度作解读。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