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武夷山: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窗口


2014-01-08 15:56:23     作者: 杨瑞荣    字号: T|T    来源: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大红袍与冻顶乌龙这两种同宗同源的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并籍此在武夷山展开了频繁的交流活动。

武夷山是一座养生名山,它的真山真水是天然的瑰宝,近千年来有许多名道前来此处修身悟道,孕育了武夷山独一无二的养生文化。道家在武夷山修真的场所遍布全山,最为有名且影响最大的是一曲溪畔的止止庵,它是中国道教南宗祖庭。

 
福建南平武夷山,千年道观止止庵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止止庵清净古雅,背倚大王峰水光石,侧临铁嶂峰,傍水一方,是清修的好去处。福建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夷山道教协会会长、武夷山桃源洞道观、武夷山天上宫主持林青道长说,武夷山的养生文化就是道教文化,止止庵作为武夷山的道教文化发源地,可以说武夷山的养生文化也是从止止庵开始的。

为加强武夷山道教宫观与台湾的交流往来,几年前,林青道长参加福建省道教考察团赴台考察,拜访了台湾所有的道教宫观,并与高雄和台南道教宫观进行交流。

随着两岸宗教交流的日益频繁,武夷山与台湾的道教文化交流也更加热络。林青道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把武夷山建成两岸道教文化交流的窗口。

重振桃源洞道观的辉煌

“远寻瑶草到仙家,冲破云间一片霞;道士不知兴废事,又来溪上种桃花。”

这是宋代诗人詹复描写武夷山桃源洞道观的诗。桃源洞位于武夷山六曲溪畔内,四面环山,碧翠清幽,平阔水面,鱼鸟翻跃,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桃源观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其武夷山仙灵之说,吸引大批高道前往隐居修炼。宋代,桃源洞已开发成一方避世隐居的乐土,桃树成林。明朝,桃源观已远近闻名,是武夷山主要道观之一,扩建了三清殿、三皇元君殿、真武殿、娘娘殿、功德祠等殿堂,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修真高道多选此地居之。

 
桃源洞老子像

1936年,著名爱国华侨胡文虎偕同海军司令萨镇冰到桃源洞朝山游玩,见道观破烂不堪,当场捐赠500大洋作为重修资金,并一同题写“小桃源”匾额挂于山门上。文革期间,道观仅剩一座殿堂空壳。

1988年,毕业于中国道教学院的全真派道士林青道长进驻并主持桃源洞道观。他目睹了仅剩一座用木板搭建的道观殿堂,并已经显得破烂不堪,而且景区还设有餐馆,鱼肉浑味重熏桃源洞的状况,四处奔波,开始与政府部门沟通,经过努力,最后让餐馆移出仙界,然后开始实施他重振桃源洞辉煌的雄心大略。

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武夷山道教文化恢复得到有关方面重视。1990年,福建省宗教管理部门批准桃源观对外开放,并把桃源洞道观列为福建省重点宫观之一,1991年,林青道长组织住观道士,发动海内外善信集资对大殿进行整修,并用闽北珍贵的水杉雕刻了高达2.15米的三清道祖圣像,装置配备了红豆杉供桌、香炉等,并开展正常宗教活动。

1995年7月,桃源洞道观和武夷山景区筹集资金,请来能工巧匠,利用洞内的一块巨大岩石,雕刻了巨大的老君像,并于1996年3月4日举行了盛大开光大典。老君像高16米,宽11米,厚10米,造像逼真庄严,神态和蔼可亲,雕刻线条畅然,洒脱自在,超然物外。现在的武夷山已成为世界研究东方道教的一大窗口。老君岩雕的落成,无疑是开启世界各国认识中国古文化的一把钥匙。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1

2013年,对于大陆和台湾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大陆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战略部署。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