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庐剧迎来新时代


2015-01-05 14:21:14     作者: 韶兰 马慧园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新欣艺术团在长丰县水湖公园为老百姓免费演出,节目包括庐剧现代戏《这钱怎么花》

在安徽省长丰县水湖公园,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一起,免费观看了一场由长丰县新欣艺术团带来的庐剧现代戏演出《这钱怎么花》。这部剧讲述了一对农村夫妇回家过年时离奇地收获了一笔钱,两人就此展开了质问和争吵。故事情节十分贴近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平时的真实想法。

由于故事情节和故事冲突浅显易懂,舞台布景也特别简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然而两位演员的表演却十分细腻精确,他们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都体现出庐剧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台戏中囊括了戏剧、舞蹈、歌曲等形式,板鼓、铙钹和快板的音乐节奏烘托了情节的跌宕和人物的情绪。即便是不懂当地文化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国人,理解起这部剧也是毫不费力。

新欣艺术团是长丰县唯一一个专业的庐剧表演团体,2010年以来他们不断改革创新,旨在为群众提供老少咸宜、“接地气儿”的演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

文化体制改革结硕果

如今长丰人民能够经常免费观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演出,还要得益于肇始于2010年初的管理机制及投入机制改革。在这一轮改革中,长丰县在原长丰县庐剧团基础上组建了新的文艺工作团体——新欣艺术团。新欣文艺团平均每年演出二百余场,把“送戏下乡、文化惠民”作为艺术团的宗旨,大大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在接受《今日中国》采访团的采访时,新欣艺术团团长汪凌说,1978年成立的长丰县庐剧团到80年代末就因市场冲击而举步维艰。汪凌也是庐剧演员出身,他原来是庐剧板鼓乐手。“那时,剧团已经很难维系,不得不转型做普通的轻音乐团体,到各地演出,而很多团员迫于生计也离开了庐剧艺术。”汪凌说,“我本人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下海经商了。但是,出于对庐剧的热爱,为了沿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决定大力改革文艺体制后,许多人像我一样又投入到庐剧艺术的弘扬和创新中。也是改革的好政策、好机遇又把我们吸引回来。”

新欣艺术团坚持以“一年创作一台戏”作为目标,从2011年开始创作了4部庐剧现代戏:《女村长》、《一碗馄饨》、《人活一张脸》、《这钱怎么花》。艺术团以庐剧作为“拳头”产品,既坚持弘扬庐剧,也进行歌舞、小品类表演。汪凌向我们介绍说:“改革最明显的效果就是把人改‘活’了。改革前庐剧团的人员流动性很差,要引进人才也要经过重重程序审核。而现在,我们的人员组成很多样化,除了在编的正式员工之外,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剧目需求聘用和引进人才,我们有签约演员、项目演员和临时演员等等,合同形势更加灵活,也引进了很多周边县乡的优秀演员。虽然我们长丰县1965年才建县,与周边其他县相比很年轻,但是现在我们有最专业最优秀的庐剧团队,这都要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

长丰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汪洋说:“2014年底,我们与安徽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旨在实现资源共享,我们为学生们提供基层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也把更多的年轻人吸收到庐剧艺术中。同时在长丰除了专业的艺术团体新欣艺术团,我们还有十几个非专业的艺术团体,政府给予他们指导,这些团体与新欣艺术团在市场上公平竞争,这种良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团体的演出质量,最终惠及老百姓。”

长丰县文广新局局长戚明余说,长丰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加,这是个难得的机遇。他们还计划和企业合作,实现校、企、艺术团三方的合作共赢。

新欣艺术团的成功只是长丰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长丰县还在十五个乡镇建设综合文化站、各种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等等,大大丰富了留守农民的文化生活。

舞台旁为庐剧伴奏的器乐团

传统和创新并存

庐剧、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2006年5月20日,庐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丰的文化体制改革使庐剧迸发了新活力。在改革中,新欣艺术团将弘扬庐剧作为重要任务,从语言、音乐、场面、内容各个方面对庐剧进行创新,让一度濒临衰退的庐剧艺术焕发了新生。

老一辈庐剧艺术家杨世鼎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他创作新庐剧的体会:庐剧原来是用安徽地方话表演的,现在逐步加入了普通话的唱词和对白,扩大了受众,可以在全国各地演出,还在北京的比赛中获得了奖项。音乐上,唱腔既沿袭传统以坚持特色,又创新以更准确地表达人物情绪:主调与花腔杂调相结合,保持老腔老调突出特色的同时,又加入了新鲜的元素。杨世鼎说:“改革就是个尝试的过程,在庐剧中一个人物可以用几种腔调来表现,我们就看观众们更能接受哪一种,更喜欢听什么样的,只有根据观众的需求改革创新才能成功!庐剧逐渐发展成更为大家接受的庐歌剧。”除此之外,新欣艺术团也对庐剧的舞美进行删繁就简,最大程度地弱化了服装、道具、化妆、灯光等舞台元素,演员们在田间地头、学校操场甚至敬老院食堂里搭台就能表演。

庐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内容的创新。新欣剧团创作的年度大戏的内容都是紧贴老百姓生活的活生生的故事,自然受到老百姓的热烈共鸣。长丰县文广新局副局长汪洋同时也是新欣艺术团的编剧,当谈到《这钱怎么花》的创作时,汪洋说:“这部戏是根据一个发生在四川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一个进城打工妇女在回乡过程中丢失了辛苦挣来的现金,无奈中她报了警,将自己的卡号公布出来,希望捡到钱的好心人能打回她的卡里,没想到卡里竟然收到了十几万好心人的捐赠!这种充分反映社会正能量的故事就需要大力弘扬!于是我就改编了《这钱怎么花》这部剧,老百姓反响特别好。”

庐剧注入生命力

水湖公园演出现场的观众们都津津有味地欣赏着表演,个个脸上洋溢着微笑。一位老先生跟我们说:“我经常看他们的演出,基本上每个节假日前,他们都会来给我们表演,大家开开心心过节!”邻座的一位老大妈说:“我一个字都不识,耳朵也不那么好用了,但是这些完全不影响我看戏,这种表演很好理解,讲的都是大家生活中的故事,节奏十分欢快!”

庐剧现代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学问的和不识字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年轻的和年老的都可以欣赏。一个在外地打工返乡过节的年轻人跟我们说:“现在是下午,年轻人都还在上班上学,今天来的不多。但是大家都喜欢有时间的时候来看看我们这的传统戏剧。就说我吧,我平时在距离这一个半小时的省会合肥打工,每次回来,我都喜欢看看我们长丰的庐剧,这是我们这特别有代表性的表演,贴近长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我看着特别亲切。”还有一位老大爷抱着他的小孙子看着演出,老大爷笑着说:“我的小孙子可能现在还看不懂,可是我觉得应该从小让他们接触我们的地方文化,这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艺术和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在水湖公园的演出结束之后,女主演薛忠萍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说:“我们每次演出都有很多老乡来看,反响也特别热烈,令我十分感动!有一次在室外演出的时候下雨了,观众们就撑起雨伞一直到看完我们的演出,没有一个人离开。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和表演的认可。像今天这样只有半个小时的小戏,上台前需要一个多月的排练,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走动、每一句台词都必须烂熟于心。”从2011年开始,新欣艺术团共演出855场,县内614场,县外241场,演出足迹也遍布省内外,曾在北京、河南、江苏各地演出,获得国家级和地方级奖项40余项,4年来创收600余万元(1欧元约合7.6元人民币)。

汪凌团长说,“改革为新欣艺术团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机遇”,庐剧本来的观众年龄层在55岁以上,经过改革和发展,送戏下乡,在保留原有观众的同时,还发展了年轻观众,为庐剧注入生命力。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创新让庐剧进入新时代。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2

2014年11月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格外繁忙的月份。APEC、东亚峰会、G20峰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外交风范得到更多的展示,与此同时,凭借实力,中国实现了具体的经济、外交和战略目标。

更多>> 深度报道

亚太“外交季 ...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使得全球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2014 APEC:共...

不久的将来,一个跨越太平洋、涵盖全球前三大经济体、占世界GDP57%、贸易额46%、人口40%的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有望变为现实,本次APEC成为亚太自由贸易区元年。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