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对话张伟平


2014-10-17 11:21:52     作者: 张雨婷    字号: T|T    来源:

张雨婷:刚才您提到了“正受”,我们知道您一贯主张画家要“正受、正取、正行”,请张老师再给我们进一步解读一下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张伟平:首先我们得明确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正受”。所谓的个性化追求如果离开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撑,就只是一句空话。只有依于核心价值观的放逸,依于传统文化进行不断修正的自我,才会具有时代高度。这样,提倡“正受”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受”有二途,一途叫“天受”,就是指我们与生俱来的气质、秉性。但是,气质和秉性会随着后天环境的不同,也即“受”的信息不同而慢慢改变。于是就是后天的“熏染”问题,这是“受”的第二个途径,其实也是我们“受”最主要的一个途径。那么接下来就涉及到一个学养问题,也就是学习环境的问题。不同人处于不同的环境,当然会有所不同;而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环境,也会因为学养的关系,接受到不同的信息。再拿我刚才说到的《溪山行旅图》作比方。当它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山势的雄浑之气马上就扑面而来,这样,浩然之气就进来了。接下来,我们就会源源不断地接收到由范宽首先感应到的大自然的浩然之气。观者能充分地、正面地感受到创作者的感受,这就是正受。我想范宽最希望能传达给读者的,也就是这一点。但是也有读者感应到另外的信息,比如说,画中豆瓣皴的叠加使得山体很浑厚,如果读者把豆瓣皴当成了《溪山行旅图》的全部,从而把注意力转移了,使得更重要的信息进不来,那么这时的感受就有很大的欠缺,就不是“正受”。所以“正受”不仅指主要性,更应该指读者感应的完整性。“正受”是“正取”、“正行”的基础,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取、行的不同,画家的行就体现在他的画面中,但是前提是必须“正受”。只有“正受”,我们才可能从画中感应到“正”的气息与法式,感应到它们带给人们的正面启示。

张雨婷:您刚才提到了当代中国画坛,认为它缺乏理性精神,而现在我们看到的表象并不代表着它的实质。有人说当代中国画坛是一个繁荣的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浮躁浅薄的时代,您怎样评断这两种说法?

张伟平:我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站在什么立场。如果从事物的多样性角度去看,当代的中国画的确面貌众多,但有力量的画风很少,这应该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关系。由于西方文化的长期影响,我们对资本的认识很深,对人的自由很崇尚,相反,我们对人性及人的本质的认识渐趋肤浅,反映在中国画上就是无节制地提倡个性表现。试想一个青年画家单凭画风与众不同就被戴上“创新”的桂冠,荣登大师宝位,也就可以功成名就的不学习,不花工夫,谁信呢?那些给他们戴上桂冠的人信吗?当代很多聪明的年轻画家就是这样被“捧杀”了,实在可惜、可叹。我们要想有所改变,一定得提倡读书学习,培养一批明(画)理悟(笔墨)道的年轻画家。

下面再谈谈我所讲的理性精神。我们认识中国画,通常先接触画的表象,如果仅凭感觉去看,那就是只知其言而不知其所以言,是一种很业余的读画方式。作为一个“懂”中国画的画家,要能进一步解读出支撑这些体、象的笔墨规律,这就是“画理”,理解了“画理”后,我们就能依理悟出“结(画)体”的方式,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方式,画家才有表达自我的主动权。但现在看来,中国画坛里这样的声音很弱,谈个性表现成了一种时尚,理性精神极度缺失,大部分中国画家都不明白什么是笔墨、“画理”,如何去组构、“结体”。如果整个中国画坛提倡理性精神的声音强了,我们就会少掉许多浅薄与浮躁。感性的东西是一种最靠不住的判断方式,为什么?因为产生它的源头是躯体,而(没修养好的)躯体都是物欲因素在刺激,所以我们的思考等于建立在物欲之上(也就是眼前名、眼前利)。因此要想改变现状,我们一定要提倡理性精神。

张雨婷:您对中国画的“纯粹性”怎么理解?另外,如何去界定中国画家和非中国画家,有没有什么标准呢?

张伟平:是否为中国画家,画的是否是中国画,在当今提倡“创新”的时代似乎很难分清,因为西方绘画的观念和技法正在渗透中国画中。从画面上看,用中西技法的比例多少才算是过界了,没有人敢下定论。由此就出现了只要会拿毛笔,只要在宣纸上画画,就可以称为“中国画”的现象。这种不讲笔墨品位的做法降低了中国画的高度与品质。如果我们真要区分其实也不难:画家的思维若依托“笔墨道”进行,那肯定就是中国画家。具体解释一下,就是画家在看到一块小石头之后,能否转换成笔墨样式做出画面?他是否能够用笔墨的语言思维去创作?

人的思维是靠语言来表达出来的,这是肯定的。比如我们看到街上有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她给我们美丽的视觉形象,在我们的大脑里再转换成“美丽大方”、“明眸皓齿”等一系列形容词,最后借助文字形成的概念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如果你不懂文字,就只能像婴儿一样依依呀呀,谁都无法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意思,你的观念也无法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譬如一个油画家外出画画,在他看来,世界由各种形状和色彩组成,如果他不从这个角度建立他的思维语言,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油画家。而对于中国画家而言,笔墨就是他的思维语言之立足点和出发点。中国画主要是因为笔墨的确立才有现在的地位。

张伟平
1955年生于广西桂林,198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9年至2012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教研室主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1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更多>> 深度报道

四中全会:绘 ...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对“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诠释。

四中全会:从 ...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