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对话张伟平


2014-10-17 11:21:52     作者: 张雨婷    字号: T|T    来源:

张雨婷: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在山水画里,宋画是“写实”的,元画是“写意”的。因此,当代画坛大多对元明清代的名家风格大加赞赏推崇。而您却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关注宋画,能将其中的道理与大家分享一下吗?

张伟平:宋人注重日常生活,因此其用笔之道合于物之性,我认为这不能叫做写“实”,应该说很写“真”。写“实”的概念不能与国画里的“真”混淆起来。荆浩《笔法记》中言“真”者,当物之实时就写其“实”,当物之华时就写其“华”。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佛教里对物的认识上得到一些启示。我们现在所说的在你面前的“我”,实际上是“不真”的,因为这个“我”加上了时间和空间的框定,因此你现在接触到的“我”是有时间和空间的“我”。还有一个本质的“我”,加上时空的条件才形成了此刻的我,去掉这些条件,剩下的就是本质的我,这才是最“真”的我。我们看树也是一样,加上彼时树木所处的季节、地域以及其他很多外在的因素,才成为我们眼前看到之物;而我们要揭示出蕴含在树里面最“真”的东西,它原原本本的“真”。要认识“真”和表现“真”,我们必须放下私欲,直入“静、虚”的状态,这样能见出物之实、写出物之性。而现在人们谈论的“写实”,是写物之“象”。这个“象”里已经掺入了时空关系,所以与其“真”不是同一个东西。西方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说法,比如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句话强调事物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反过来说,当河不流动的时候,它还有河流最本质的东西,这个应该叫原物。

 
春山图

我们画石头,下笔时的浓淡枯湿,来不得半点犹豫,并且要求我们勾勒、用皴时的走笔方向与真正的石头的转折关系非常吻合,从这些细节就能看出,畅快淋漓的用笔与用墨即是中国画的笔墨理念,始终贯穿着整个绘画过程。不要看画好之后石头的阴影部分一片黑,其实画的时候并非无规律地乱涂成一团黑,而是一笔一笔按山石结构排列、叠加上去才形成的。

张雨婷:有的画家提出只关注美的观点,照这个观点往下推,所有不同画种的画法都成了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可以随意选择来用,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伟平:以下仅就我们所处的中国画的语境下来看这一问题。学习中国画一定要掌握这个画种的核心技法,学核心技法又离不开临摹,临摹的首要前提是“正受”。什么是“正受”?比如我们去看范宽的名作《溪山行旅图》,能够感应到很多好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主有次,其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具备普世价值而仅是作者修养未圆满的极私秘性的信息。“正受”强调的就是要感应到大师主要的、全面的信息,而不是支节的、破碎的信息。很明显《溪山行旅图》这幅经典作品有两大因素支撑,一是笔精墨妙,就是说我们能从笔墨方面欣赏学习到很多精妙的东西。但是笔精墨妙不是虚的,还要跟体格精微联系起来,所以第二个就是体格精微。于是范宽通过这两个因素,得以传达出如此深厚的生命信息。这样看来,某些名家提出的以“美”为核心去选择画法的说法就不成立了,因为在中国画里的所有“美”都跟笔墨有关系。

 
秋山图

现在的画家喜欢凭感情、感觉去随意判断一些价值观方面的东西,这个习惯也好,也不好。童中焘老师也跟我说过这个问题,他说,如果我们画家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就很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照这个道理来看,如果这些名家提出的观点,是完全凭着自己的感性认知,那么必有重大缺失,至少在笔墨知识方面是有缺失的。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11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更多>> 深度报道

四中全会:绘 ...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对“依法治国”做了全方位诠释。

四中全会:从 ...

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中国走向法治国家的脚步越来越清晰,进程也必将加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