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14-02-12 16:51:00     作者: 胡江云    字号: T|T    来源: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实现了经济增长奇迹,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成为高收入经济体。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超过世界其他地区,再一次引起世界关注。

亚洲地区的这些发展中经济体是如何发生这些变化的?从实践中看,这些经济体都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承接发达经济体转移过来的相关产业,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将当地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与国际资本、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这种优化配置大幅度提升了效率,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后,危机中心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减缓,美国、欧盟、日本等三大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增长明显乏力。相比较而言,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发展经济体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因此,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转移注意力,关注中国等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内容,并从理论角度进行解释和深入探讨。

一些经济学专家和学者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来解释、探讨中国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现象,包括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全要素增长率(TFP)分析方法。根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部分学者测算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并诠释经济增长源泉。但是,这些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存在许多假定条件,并不完全适应中国的具体情况。

首先,中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全等同于教科书上的市场经济体制。即使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其市场经济体制差异较大,也与教科书上的标准市场经济体制不一致。中国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1992年的十四大,到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历史也不过20多年,这样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完全等同于理论上的市场经济体制,要素不可能全部是自由流动的,即使能够流动,也不是没有成本的。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世界各国都是根据各自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等特色,探索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可以说,世界上难以找到市场经济体制一模一样的经济体。现行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其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烙印,宏观经济管理中动辄用指标管理的行政措施,市场经济秩序远没有达到西方学者的理想状态。建设和完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必然符合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提高中国全社会的社会福利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套用西方的经济理论解释中国的发展是行不通的。

其次,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高储蓄率是其重要特点。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多样性必然带来经济学上的规模效应,而且具备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分工效应,同时兼有制度经济学中的结构效应。人是经济活动中的最活跃要素,不仅将土地、资金、水、电、原材料等有机组合起来,而且具有创造性和学习能力,不同的组合必然有不同的效率和结果。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最主要是解放了人,将人的积极性,特别是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必将创造各种奇迹。中国人口规模超过13亿,既有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技术熟练工人和普通的劳动力;既有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的企业家,也有善于企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这些结构不同的劳动力队伍十分庞大,每一结构的队伍数量相当于某些国家的人口数量。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大量的国际资本和现金管理经验被引进到中国,外国跨境投资直接给中国当地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技术、文化、观念、管理,甚至宗教传播。除了人的因素外,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高储蓄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高储蓄率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特点。储蓄的资金不仅被金融机构用于投资等经济活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储蓄的资金最终也将被用于投资和消费。

从以上两点看,不论中国是高投资还是高储蓄,只要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人们就会有效地优化组合国内外各种要素,就会出现“人心齐泰山移”的结果,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有了持续的动力和源泉。

实践证明,每一轮改革开放只要进一步解放员工,释放其积极性,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会取得巨大成就。尽管如此,中国还没有完全释放出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许多情况需要依赖要素投入,包括资本、土地、水、电、资源等。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不完全适应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特别是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影响。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迫切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基本国策,改革经济和社会中的不合理体制,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学习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先进内容,进一步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改革和开放,才能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适应,才能释放人的经济性和创造性,提升效率,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能持续下去。

胡江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4-02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中国计划生育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极大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