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的现代生活

2016-07-08 14:5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本刊记者 龚寒

  30岁的王晓川是乌镇一家小超市的老板。他的超市加入了外卖网站,附近有居民想买东西,又懒得下楼时,就会通过网络下单。他只需要把东西准备好,就会有专门的送货员过来取货,送到购物者家门口。

  除了生意,清晨起来,王晓川通过手机上网看新闻,午餐选择外卖点餐;在网上选购衣物、家居用品、蔬菜水果;通过网络与运动爱好者们共享运动信息;在睡觉时,智能穿戴设备监测他的心跳和睡眠质量,分析他的健康状况,为他提出简单建议。

  王晓川生活的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丰饶富庶,名人辈出。中国人这样描述江南水乡的美:“上有苏杭,下有天堂”,而乌镇就属于苏杭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

  1990年,乌镇才有了第一条对外公路,正式与外界联通。长久的闭塞,让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江南水乡特色:小桥流水、桨声舟影、白墙黛瓦。而如今,最传统的东方之美,与最前沿的互联网科技,在这个小镇上水乳交融。

  2015年12月,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来自12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嘉宾参会,其中包括8位外国领导人,近50位外国部长级官员,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600多位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和专家学者。

  专家组在全国寻找世界互联网大会会址时,曾提出了三个条件:一是互联网经济比较发达;二是最好能找一个小镇,像达沃斯那样的小镇,然后赋予它互联网的魅力;三是它能代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后来,专家们在很多地点中反复比较后一致认为,乌镇是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最佳选择地,可以作为永久会址。

  而对小镇上的人们而言,互联网大会虽是盛事,但也只是平静生活里的寻常几天,因为互联网早已经融了日常生活。

  早在2003年乌镇西栅开发之初,当地政府就有先见之明似地埋下了宽带网线。如今,在乌镇景区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连上wifi,这为小镇生活的无限拓展创造了可能。

  80后“小呆”在乌镇开了家庭旅馆,七成客人来自淘宝、艺龙、去哪儿等网络平台。民宿“默默的家”通过微博宣传和网络营销,让许多人为了它的招牌菜辣子鱼和馋嘴虾慕名而来。手机支付也成了当地商家的常见方支付方式。

  在乌镇街头,只要扫码就可以租到公共自行车。旅客们可以在网络上预订乌镇的各种门票,在智慧信息亭里,还能够获得导航地图、宣传视频、天气预报、网络电话、无线充电、自拍相机等各种服务功能。

  “一切改变都在节省着人们的时间,也为人们提供者丰富多彩的讯息。我的生活已经无法离开互联网了。”王晓川说。

  1999年5月,乌镇才开启旅游开发。“以旧修旧、以旧修故”是乌镇在开发之初就定下的保护宗旨。 “百步一桥”的 乌镇,保留了最纯正的江南水乡风貌。这一模式,第二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特评专家阿兰·马兰诺斯誉为古镇保护的“乌镇模式”。

  今天,为了感受这份古老的江南水乡韵味,人们来到乌镇,坐在岸边的咖啡馆度过闲暇时光,身旁的河道里,船夫们撑着一艘乌篷船缓缓驶过。

  而在岸上,创客力量正在兴起。李在中是一家创客空间负责人,2015年9月把业务从北京的中关村拓展到乌镇,成立了乌镇第一家创客空间,为创客提供的交流平台和工作空间。

  位于乌镇子夜路的CIFC乌镇中心(普众创客空间), 开业几个月就有近20家互联网企业的入驻,定期召开的创意沙龙、项目路演、创业交流,让入驻的企业家都感受到与北京、上海、杭州一样的氛围。

  2015年12月10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前,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出了第一张电子处方。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医生远程对话,定期复诊,按时服药。

  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乌镇,梦想还不至于此。国际戏剧节已经在乌镇举办了3届,这是中国最高规格的戏剧盛宴。

  上个世纪90年代,文学家木心从美国纽约回到故乡乌镇,文化的落败令他失望而归。2006年,79岁的他再次回到故乡乌镇,选择定居下来,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五年时光。“今日之乌镇非昔日之乌镇矣,一代新人给予我创作艺术足够的空间,所以我回来了。”木心当初这样解释他留在故乡的原因。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