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找一与他处风格迥异,且又较少为外界所知的土楼。在前往土楼分布最集中的闽南永定的途中,意外地听拉三轮车的老师傅说,有一处更好看的土楼——二宜楼,号称“土楼之王”。
宜山宜水 宜室宜家
——探访闽南圆土楼之王
张力

二宜楼正门。 |
意外的收获
我原计划从福建省漳州市出发,向西前往土楼分布最为集中的永定。去长途汽车站的路上,拉人力三轮车的师傅告诉我:如果要看最有代表性的土楼,应当去华安县仙都镇,那里的一座大土楼最被专家看好。
我不放心地问:“不是说永定的土楼最出名吗?”
他反问:“你是要看多,还是要看特色?”
不用再争论了。他直接把我拉到汽车北站,拦住一辆正要发车的老旧中巴,我跳上去挤了个座位。汽车走了大约3个小时山路,绕过华安县城,到达仙都镇。
此时天色将晚,我找到一家私人旅店住下歇息。房内有独立的小卫生间,抽水马桶,席梦思床,店家收我50元钱一晚。二层楼里只有我一个房客,从天井能听到店家的孩子大人的说笑声,就像是在家里。借着星光可以看到纱窗外的一条相当宽的河流,河滩地上种着蔬菜。
次日上午,我按店家的指点,来到十字街口,讲好5元钱的价格后,一个两轮摩托车手拉上我,蹿上了土路,开往“土楼之王”所在处——大地村。山路两侧的田野中间能够看见一些很有特色的民居,大都是较小的方形土楼,也叫“五凤楼”。大约走了5华里,拐了几道弯后,车手兴奋地指给我说:“看!那就是‘土楼之王’!”
想必是我要找的土楼无疑,它是山窝里的一座巨大的圆形建筑。难怪早些年,某个超级大国的侦察卫星发回闽西南山区的图像,让他们的国防专家出了一身冷汗,怀疑那是些洲际导弹发射井!
走到跟前,我对它不得不仰视。正门上从右至左,三个饱满的大字——二宜楼。两扇厚重的大门上贴着大红的“百年”、“好合”。

从图可见“二宜楼”四层的清晰结构。 |
土楼之王
在散落于闽西南各地的众多土楼中,二宜楼之所以能够称“王”,是专家对其各项指标综合评比之后,得出的结论:二宜楼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历史悠久、保存完好、防卫坚固,因此名列“总分第一”。中国文物界泰斗单士元老先生当年看过这座土楼,欣然命笔:“二宜土楼,国之瑰宝。”文物专家郑孝燮也曾赋诗一首:“十年几度莅漳州,恨晚初见圆土楼。聚族而居高壁垒,安然世外历春秋。”二宜楼脱颖而出,在1996年11月20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地处偏僻,那天我没有遇上别的游人,一位管事的中年人见我背了两套相机,恳切地说:“欢迎来给我们宣传,我们的土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但没让我买门票,还热心地引路和讲解。
明末清初,福建沿海匪盗异常猖獗,大户人家纷纷斥巨资兴建封闭的土楼。土楼的主人——蒋氏家族的先人蒋士熊是福建龙海的富商,在漳州开了很大的米行,为求平安无事,还曾向漳州府衙捐过白银100万两。二宜楼是由蒋氏夫妇率众修建的,前后花费30年时间,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修成。遗憾的是,二宜楼尚未落成,蒋氏先人就过世了,没能亲身享用这座让他们呕心沥血的土楼杰作。楼内有水有粮,阖家居住,既安全舒适,又符合中国人传统的大团圆理想。所谓“二宜”,即取“宜山宜水,宜室宜家”之意。
二宜楼的不远处还有一座姊妹楼,是蒋氏先人的孙子建造的,比二宜楼晚了47年,取名“南阳楼”,也是一座圆土楼的经典建筑。
200多年后的今天,蒋氏家族已繁衍到4000多人,其中半数在海外。蒋氏先人夫妇的画像仍供奉在楼内正对着大门的宗族祠堂内,二宜楼也成了维系族亲乡情的牢固纽带。

从贴有“百年”、“好合”之门朝内看,“二宜楼”非常有纵深感。
|
“恨晚初见圆土楼”
二宜楼的“风水”甚佳,它背靠杯石山,面临小溪流,远眺仙都镇,近倚玄天阁;楼前平坦开阔,风光秀丽;大门正对远处高峻的九龙山和近处的龟山。它的选址充分反映了福建传统民居高超的建筑理念:背倚高山,利于防卫和防风御寒;楼前溪水,既是取景,又利于污水排放,同时也暗合财源滚滚之意。
二宜楼共4层,高16米;外圈直径73.4米,占地10亩;墙基最宽处2.5米。有趣的是,当初的设计是比照了大柚子的结构,环形土楼平分为12个单元,每单元16个房间,单元门户采用半高的雕花木门。除门、厅、梯道外,共192间房。600多平方米铺石的圆形内院中有阴井和阳井各一口。楼内人丁兴旺的时候,住了100户,近500人,现在楼内仍住着30多户220余人。据介绍,在战乱时期,这座土楼曾经容纳过1000人。目前楼中的住户以种植水稻、香菇、铁观音茶和制作上等竹凉席为业,据说,仙都镇的竹凉席驰名国内外。
二宜楼中许多周密精巧的地方令人叹为观止。门楣上面藏着机关,设有泄沙和泻水装置,即使遇到火攻,也能以沙或水掩之。房间的木窗,居然采用一种很实用的推拉式“百叶窗”,便于遮光、通风;二楼以上都有木栏的“阳台”,便于休闲和晾晒衣物;各单元之间砌有防火墙,墙上专门挖出了放烛台的地方;在四楼外侧的墙壁上设有矩形小口,用于暸望和防卫;同时,四楼有一圈贯通的通道,便于各户之间来往,及有事时相互照应。地下排水系统,同时是一条地下暗道,历经200多年仍在顺畅地使用。
在这座闽西南腹地传统民居中的显著位置,我还看到了西洋钟表的图案,表面上绘制着罗马字母,甚至还看到了丰满的西洋美女图。更令人意外的,我在一间屋中,发现有一张糊墙的报纸竟是1936年的《纽约时报》!
在这不受外界打扰的土楼中,男女老少居民有的在屋前闲坐,有的在嬉笑玩耍,有的在晾衣做饭,十分祥和。傍晚离开的时候,二宜楼中的主人意挽留我住上几天,并告诉我,不久前有一家韩国人在这里住了一星期,打算下次度假还来住。听他这么一说,我还真动了留宿在这座神奇古老民居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