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聚焦中国 >

聚焦中国
今日视点
你的孩子快乐吗?
社会万象


心理的荒漠在蔓延

本刊记者 张桦


在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以硫酸泼熊之后,一个北京的大学生在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心理重负之下,持仿真手枪闯入女生宿舍行凶;又有一个大学生因功课不好被劝退学意欲自杀,念及家人会因他而悲痛,竟亲手杀死父亲、奶奶;远在北京之外,千里之遥的四川,还有一个13岁花季的女中学生因狂热追星,离家出走,至今未归……

在接二连三的事件中,中国人似乎在短暂的时间内连续看了几场充满血腥、暴力、怪诞的电影一样,在经历了震惊、恐惧、愤怒、惶惑、反思后,噩梦醒来的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错?”

教育的误区

然而,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人们发现教育在显示出对社会进步、对人类心智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的同时,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的现实功利性。中国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误区之一 教育的急功近利


以往传统教育中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义务与责任感等被淡化。尤其是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人们曾有的道德理想、价值观、社会保障等在急速发展的经济中不断被解构,下岗、失业的人在一天天地增多,同时一部分人的财富在急剧暴涨。凡此种种,都使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中自觉不自觉地渗入了急功近利的成分。它最终导致一部分人的人性变得扭曲。

可以说刘海洋就是这种功利教育下的牺牲品。他在单亲家庭长大,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她是一个有着浓重“养儿防老”“望子成龙”传统思想的母亲。为了将儿子培养成材的惟一做法,就是对刘的学习不断施加砝码。为此,儿子的上学路线、作息时间都要由她亲自制订,甚至儿子高考的志愿也要绝对由她说了算。在她的调教之下,刘海洋也确实乖巧、顺从,中学时候他的数学、物理在全国和北京的大赛中得到了各种的奖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刘海洋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尽管看似“成功”的刘海洋并不“成功”,但大多数学生及家长依然在有意无意地重复着刘海洋走过的路。

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人的生存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传承人类文明的目的却被遗忘和忽略。

----误区之二 成功教育


与许多国家一样,中国在选拔人才时也要通过考试这一制度。然而,在人口众多、经济并不算发达的中国,现有的学校无法满足所有考生的。因此,学生只有从小刻苦学习,才能在众多的考生中“成功”地通过高考这一关,走上大学的殿堂。这就难免使中国的教育不自觉地走向了“应试教育”。

但是,并不是所有上了大学的学生都是“成功者”,一位对教育有着深刻反省的学者,在冷静地分析了众多“成功”的大学生的典型例子后发现:其实,大学生们普遍有一种挫折感。他的看法富有代表性。他认为,这是因为在中国学生的成长史中,“成功”几乎是他多年来潜心追求的目标。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各类考试中,都被期待获得名次或荣誉。他本人便会在这种价值取向中迷失自我,并失去相对客观的判断能力。而且,由于没有人能认真地帮助他学会如何自我调控的心理技能,这就使他在与社会接轨时难免出现障碍。一旦遇到挫折和挑战,就有可能做出不可思议的“应对”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伤害。

----误区之三 文理分科。

这一模式延续了数十年。由于高考这一“终极”标尺是文理分开的,学生们从小就开始“自觉”偏科。在文科和理科被简单割裂之后,其教育后果是,一些文科学生的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受到限制,思维方式流于感性。而一些理科学生则欠缺人文情怀,对历史、文学、艺术等相对陌生。这种教育或多或少使学生失去了接触完整知识世界的机会。

在这些人们所能看到和找到的有关教育的失误中,心理教育恰恰是中国目前最为欠缺和亟待解决的。

心理疏导滞后

2001年底,有一款被戏称为“流氓兔”的绒毛玩具意外地大行其道。它样子赖兮兮、眼睛懒得睁,一副坏坏的样子。也许商家并未想到这种玩具在它一出现便“沦落”为那些生活繁忙、工作紧张、心情焦虑的现代人释放压力的受气包。有的青年人考试不顺利,一生气就向这个可怜的小兔子发泄一番。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25.4%,且有上升的趋势。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珉教授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建中副教授,曾长期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2001年他们对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高,个人成材欲望强烈。但由于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加之在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心理比较脆弱,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常常发生,是心理障碍高发易发群体,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内正常人群,而且差异显著。

怎样让孩子们打开心灵的窗户,摆脱成长的烦恼呢?

据了解,有一所农村高中试图用“塌方实验”让学生体验在面临生死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在这个虚拟的情境中,学生们用心体验到死亡的痛楚。许多同学将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在对生死的讨论中许多同学留下了眼泪,气氛庄严而神圣。经过这一心理学经典性的情境实验后,这些学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加强了,心理开放性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能更好地应对高考压力。这种体验性教育是让学生从感悟中去理解人生,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提高心理素质。看来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这样做。因为严格地讲,中国学校的心理健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与国外一些高校每2000学生就有一个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的心理教学显然远远不够。

扶他们一把


吸毒少女在社会各界帮助下重新点燃生活信心。

时下,人们在寻找各种各样的途径帮学生们一把。就说心理教学吧,虽然社会上缺少心理医生、心理咨询机构,但是那些富有爱心,有几十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也确实能充当解开孩子“心结”的人。这对中国心理教学的不足自然也是一个补充。

在北京西城区的一所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最爱上的是班会,因为在这里他们可以向老师提出任何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我的数学口算为什么总快不起来”、“有人打了我,我要不要还击”等。老师在发现学生心理的问题后,会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解答问题并讲解其中的道理。当一个羞涩的学生问到“我为什么总踢不好毽”时,这位40多岁的中年女教师便把学生们带到校园里教她踢毽的秘诀。看着老师熟练地将毽子踢得前后左右,上下翻飞,孩子们与老师的距离拉得更近了。他们甚至开始不把她当作老师,而当做朋友一样与之无拘无束地交流心声。

北京一所中学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采取组织学生到法庭“接受庭审”教育、参观看守所等形式向学生普法。一位庭长建议: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担任法官等,通过对现实案例的模拟开庭审理,让学生更直接地接受法律教育,感受法律尊严。 难怪有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需要新的与社会生活融合的概念,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对教育从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教育反思后说,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联合起来,朝着一个方向用力,为学生制定一个努力的目标。他希望学生们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人。

为此,家教专家献计献策。最近一个叫做“关注自身”的新观点被家教专家提出,它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关注自身”的观点的核心是要学生们“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学会关心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对学生来说,关心自己的健康是必要的和实际的,也是必须从小学学会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即既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和营养习惯;踊跃参加身体锻炼,养成良好的保健习惯,也要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要学会与人交流,和谐相处,协调控制情绪,适应环境。这些要求教学生关心自己的健康的做法对家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实上,家长在教会学生良好习惯和自觉调节心理情绪的过程中,也教给了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令人安慰的是,开放的中国也在学习国外有益的教学模式,纠正原来的教育观念。

比如,国外的继续教育机制正被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尝试着。人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有希望能接受到与自身职业需要相关的培训。据悉,北京亮马河大厦就把职业英语和旅游饭店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继续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福利,激励员工对本职工作的热情。这与那种大学一毕业就一劳永逸的观念完全不同。 体育运动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它是一项使人的心智和身体同步发育的好运动,能激发了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推崇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人们认为教育并不只是让人们具备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知道并且具有与世界和睦相处的能力。

前不久,赛艇被列入清华大学的选修课,不妨幻想一下,人类的勇气与力量,在与柔美静穆的自然和睦相处时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在那一刻,人还会有那么多的心理烦恼吗?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