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人物 >

人物
用千山万水写奇迹
——旅行家卢迅的传奇


*在滇南原始森林,卢迅迷路了,走了两天一夜,仍然没能走出大森林,他就在大树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写好遗书……

*在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国家为扶贫,送给当地人的衣服、被褥,却被他们换成酒喝;送去的拖拉机的轰响声,他们怕震怒了崇拜的山神,而用石头砸碎……

*在秦岭山区,一位失去了双臂的老农,能用双脚制造出并不简单的劳动工具,并且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

*卢迅,15年行程和思考,献出的是一份厚重而特殊的礼物——《人类素质学》……


千山万水写奇迹

——旅行家卢迅的传奇

王瑞珩

他历经10个春秋,跋涉千山万水,行程8万多公里,穿坏了107双鞋,足迹踏遍了云贵、青藏、内蒙古高原,他深入黄土高坡,秦岭山区,沙漠腹地,穿越西南原始大森林和柴达木盆地无人区,自费考察了中国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回来后,完成了一部著作《人类素质学》。他就是卢迅。因为这部开先河的著作以及行程中的奇特经历和感悟,他争相被邀走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吉林大学、辽宁大学等70多所高校的讲台。同时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副研究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浙江省社会发展科学研究会会员…… 他的行囊里装着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太多的苦难和跋涉的艰辛。

化生活的苦难为哲学的思考


卢迅的童年和少年并不幸福,由于赶上中国的政治动乱,他9岁辍学,随父母下放到了农村,背着弟弟上山砍柴、割草,和大人们一起刨地、凿石、收割……

回城以后,已经是成年人的卢迅,下决心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他从查字典,认生字、生词开始,自学了中学和大学的语言文学、社会学课程,并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学、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民族民俗学等领域。

卢迅虽然没受过科班教育,却比科班出身的学得更用功,而且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将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实际,想像力更是海阔天空。经过几年的自学,卢迅已经有了一定人文学科理论基础,便开始向着更高的人文科学领域攀登了。他意识到,一个人既然能够靠自身素质的提高而改变自己的命运,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同样能够靠提高国民素质而变得强盛起来。

当卢迅进入了人类素质学研究这道门槛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没有现成路可走的领域,它不像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美学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有着成熟的学科奠基。卢迅沿着人的素质想开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人的素质演变出来的,可人的素质本身却缺乏研究,这真是人文科学的一个怪现象,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人类素质,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其课题之大,涉及学科领域之广,着实让人无从下手。卢迅立志要把人类素质学这个早已熔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教育学、人口学等多种领域中的东西过滤,分离出来,解开这个“哥德巴赫”猜想。

卢迅,这个大巴山深处的农民青年,决定走出大巴山。走向大社会和大自然,用双脚研读大社会、大自然这部活教材,从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1987年10月,刚满30岁的卢迅,在没有告诉病榻上的父亲和新婚妻子的情况下,踏上了漫漫考察路。

人生和事业是血与泪的跋涉


“人生和事业是血与泪的跋涉。”这是卢迅徒步西藏考察时,拉萨的一位老学者给他的留言。卢迅背着30多公斤重的行囊,一路经襄樊、宜昌,恩施南下,首先向那片被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誉为活的人类发展史的大西南艰难地挺进了。

卢迅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是很贫穷。卢迅出走时,仅带不足500元的钱就上路了。所以卢迅不敢享受汽车、火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卢迅只能用自己的双脚,向人生的目标一步步地跋涉下去。 在云南富宁县,为深入瑶乡考察,卢迅头顶摄氏50多度高温烈日,走了整整一天,人渴得嗓子冒烟,没有水喝,为了自救,卢迅不得不喝下自己的尿。

在滇南原始森林,卢迅迷路了,在野兽、大蟒蛇、眼镜蛇出没的大森林里,卢迅走了两天一夜,仍然没能走出大森林,卢迅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大树上刻下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写好遗书,是一位基诺族同胞,发现后才把他领出大森林的。

在西藏两个多月的考察中,由于高山缺氧,卢迅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嘴唇干裂,鼻孔出血,体重由120斤减到了90斤。

在秦岭山区考察时,卢迅得了重感冒,连续高烧不退,一个人躺在一家破旅馆里,无人照顾,没吃没喝,奄奄一息。

在海南三亚,卢迅放在一家旅馆的旅行包被人偷了,里面有卢迅视若生命的60多万字的笔记和照片的考察资料呀!这一次卢迅哭了,卢迅绝望地奔向了大海,真想投入大海,一死了之,死在这天涯海角。

卢迅没有钱,他露宿过田野、草垛、车站、码头,他舍不得花一块钱一宿的号钱(贵州百姓称住宿费为号钱),甚至连花5毛钱买一碗热水冲一包自带的方便面都舍不得,但卢迅舍得花80元的“巨款”买一台廉价的照相机,他要拍下一幕幕震慑人心的生活写真……

10年的旅行考察,卢迅的经历坎坷艰辛,但他被一个目标吸引着,执著前行。其间,他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特别是他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云南大学的学生们主动为卢迅募捐。沿途各民政部门、社科单位也尽可能地帮助他。在有些地方投宿,店主听说他是自费考察全国农村,深为感动,主动减免了他的房费。西藏民政厅、宁夏建委、内蒙古伊克昭盟煤炭公司还主动捐一些钱给他,这一切都让卢迅心存感激,也更加坚定了他考察国民素质的决心和勇气。

在云贵高原,卢迅得知思儿心切的父亲,在几个月前已撒手人寰。临终前,嘴里呼唤着自己的乳名时,卢迅悲痛地长跪在这西南高原朝着家乡的方向哀嚎。

在黄土高坡,当听说妻子又做了别人的新娘,留下4岁的女儿,被远在河南农村的姐姐领养的消息后,心如刀绞般难受,此时,卢迅感到自己真的是一无所有了,要说有,此时的卢迅只有背包里装着的几百万字的考察资料和7000多幅沿途拍摄的照片;要说有,卢迅还有一颗为研究人类素质学而献身的怦怦跳动的心和这双跋涉千山万水的有力的脚板。每每想到这些,卢迅就想起了鲁迅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上帝的眼泪是金子


只有跪在大地上掏金的人,才是黄金真正的拥有者。而此时卢迅心中的上帝就是人民,就是社会、自然这部大书。卢迅继续在大地上行走着,思考着,路上的所见所闻,无不强烈地冲击着卢迅的心。

斗大的字不识几个的民间苗族老中医,他的医疗技术和哲学水平,甚至相当于博士,这是为什么?

在云南西双版纳大勐龙,卢迅在当地乡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了原始部落,卢迅感觉好像走进了洪荒远古,刻木结绳记事,刀耕火种的现象仍然存在。据当地民政部门的人讲,国家为扶贫,送给他们的衣服、被褥,却被他们换成酒喝;送去的拖拉机的轰响声,他们怕震怒了崇拜的山神,而用石头砸碎。这是为什么?

在秦岭山区,一位失去了双臂的老农,能用双脚制造出并不简单的劳动工具,并且自食其力地生活下去,这能说明他素质低吗?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一个叫公其日嘎苏木(乡)的村落里,20世纪70年代,这里还是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由于过度放牧,生态严重失衡。如今,早己成了一片寸草不生,飞沙走石的不毛之地,打下100多米深的水井,只能靠马拉驴拽,才能汲出半桶可供人畜饮用的水来。 在柴达木西部无人区,卢迅想到了看到了一种奇怪的地貌——雅丹地貌,这是经过长年的风沙吹蚀形成的一个又一个,酷似坟丘的沙包,卢迅觉得人类因素质低而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生态近乎于强盗的掠夺,不正像给自己自掘坟墓一样变得无知和可悲吗?

人类素质的高低,最终要从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卢迅在旅行中撰写的《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应以生物治理为本》的调查报告,被《经济日报》以“情况反映”的形式将其传递给国家有关方面的决策者。他撰写的《陕西省商洛地区“素质工程”》被陕西省委办公厅全文印发;他撰写的《人的素质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的素质与生产力》、《低素质形成的几个怪圈》等论文分别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办的社科杂志发表。 几年下来,卢迅仍被人的素质活动规律所困惑,卢迅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着。1991年春天这是卢迅一生都难忘的日子,在大巴山宣汉县的樊哙镇,又一个不眠之夜,卢迅在床上辗转反侧,苦思冥想中,一切沿途的所见所闻和思想积累都在瞬间暴发了,困扰了卢迅多年的关于人类素质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突破点,像一颗从浩渺宇宙飞来的星星,被卢迅发现了——人类素质三元循环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

心灵的跋涉


1994年,卢迅结束了他7年的旅行考察后,回到了早已是人去屋空,一贫如洗的家,为了还债,卢迅不得不到浙江打工,此时,卢迅早已不是低素质的人了,卢迅被浙江一家大型企业集团聘为企业集团战略发展研究所的所长,主管企业文化、企业形象方面的工作。年薪几万元,几年的打工生活,卢迅一直思考着人类素质研究和他的三元理论,卢迅一边工作,一边整理他的考察笔记。为了使他的三元理论能成为一本有价值的,能指导、加快提高国民素质的专著,卢迅白天工作,晚上继续他的人类素质学研究。1997年,卢迅完成了5万字的写作提纲后,已有了一些积蓄的他,利用春节放长假的机会,自费来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大年初一,万家团圆之际,卢迅一头钻进图书馆,他的刻苦精神深深打动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赠送给了卢迅一份由任继愈先生亲自签名的新年贺卡。卢迅在图书馆查了一个多月的资料后,返回了浙江。

进入《人类素质学》研究的创作阶段后,卢迅索性辞去了工作,潜心研究、写作,他每天工作达十六七个小时。有一次,他连续关在屋里几天没下楼,膝关节因长期不得活动而僵直,疼痛难忍,后来为防止关节疼痛,便在写作到深夜时独自在寂静的夜幕中跑步活动筋骨。 如果说过去的旅行考察是身体的旅行。那么可以说,这科研究创作是心灵的旅行。创作写作过程中经常被难题困扰,每遇到难题都必须苦思冥想,尽管如此,也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时间总是跟卢迅竞争,在写作期间为了回避来人的干扰,他谁也不接待,甚至是从远道而来的姐姐没呆5分钟,他就下了逐客令。

卢迅家住顶楼,夏天,自然也就最热,摄氏30多度的高温就如火炉,汗水顺着胳膊淌在书桌上,不及擦去就浸湿了稿纸,由于长时间汗渍浸染,胳膊发生溃病。晚上,别人去屋外纳凉,卢迅仍呆在搞纸前。

2002年,卢迅历经10年艰苦考察,5年潜心创作,终于完成了30多万字的《人类素质学》的初稿。

“三元理论”与新世纪的红太阳同时升起

卢迅献给21世纪人类的是一份厚重而特殊的礼物——《人类素质学》。几经周折,2002年春天,饱含了卢迅艰苦跋涉的汗水、泪水、血水的著作,终于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卢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度指出;人类素质的结构组成、演化和提高的过程,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三元学说,即人类素质结构元、演化元、提高元互为依存,互为促进,三元轮回循环发展,螺旋上升,并且很规律地自成体系。同时,三元循环也形成了人类素质学的三位一体基本理论框架,这三元循环运动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动力作用,则是素质演化元,而这一理论的关键点,正是被人们忽略了的。卢迅形象地比喻说,他的三元理论中的素质提高元就好比是人才加工厂;素质结构元就好比是加工出来的产品;素质演化元就好比市场,市场的需求是推动三元循环发展的动力,而我们目前,恰恰忽略了“市场”这一动力因素。 三元理论的发现,无论从哲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去看,它都是座知识的浩瀚海洋中升起的有希望的山峰,如果我们站在这座山峰上,去审视现有的人文学科,都会产生新的风景线和思考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今年己经45岁的卢迅,在研究人类素质学理论努力提高国民素质的道路上跋涉了15个年头,卢迅的前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关于人类素质学的课题等待着他,在采访中,卢迅感慨地说: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与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相比,提高人类素质,就显得相对落后。卢迅说:“这些年来,中央、国务院等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国民素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全国人民也普遍感到了因国民素质低带来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教育部门也在积极探讨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究竟怎样认识国民素质问题,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国民素质?从全国来看还处于茫然,一是素质标准的茫然,二是国民素质问题缺乏国策指导,因为这些茫然,致使素质教育流于形式的多,实在有效的少……”卢迅的谈话是真诚的,卢迅说:“目前中国的关于素质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已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人类素质学》则揭示了人的素质一般活动规律,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正好缺少三元中最重要的一元——素质演化元也就是市场需要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卢迅的面前还有许多关于人类素质学的课题在等待他研究。卢迅,一路走好!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