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所小学只有18套桌凳,学生殷亚琴只能趴在同学的背上做课堂作业。 |
读书才能使人不受穷
——甘肃会宁阳洼沟村小学纪实
文图:武斌 刘泉龙
当春天的朝阳洒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小山坳里时,30岁的甘肃省会宁县塬边乡阳洼沟村小学教师刘全德便敲响了上课的钟声,从山旮旯里走来的44名学生开始了一天的读书生活。在两间不足20平方米的教室里,学生们有的4人挤坐在一条板凳上,有的站着上课,简陋的教室里充满了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热望。阳洼沟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仅有一个孩子因家庭过度贫困未能入学。
然而,10年前,这个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50%。当时,村民生活贫困,大多数村民“吃粮靠救济,花钱靠贷款”,无经济能力供孩子上学。70岁的村民殷宝清回忆说:“当时能供得起孩子念书的人家少得很,有的让男娃上学,女娃做家务劳动。许多人家缺吃少穿,念书的娃娃要走六七里山路,夏天都是光着脚,连一双布鞋也做不起,有的孩子连一枝铅笔也买不起,只好用手指在黄土地上写字。日子过得难啊!”
这个小山村地处中国西北部,海拔2000米左右。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年降雨量只有200至5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地下水储量也极为稀少。因自然条件恶劣,包括这个村在内的会宁县历来以“苦瘠甲天下“而出名。近年来,当地各级政府通过采取修路、通电、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技术等多项措施,使这里的村民与甘肃省大山深处的百万贫困农民一起基本解决了温饱,村民人均年收入700元左右。而刚解决温饱,村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想富先扶智,他们正在集资为孩子们修建一所新的学校,新学校建成以后,将是全村最好的建筑。
读书才能使人不受穷。几年来,祖祖辈辈生活艰辛的西部农民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这样的真理。在阳洼沟村许多农民家中的正堂都会看到这样的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种事读书耕田。”正是怀着这种心情,三年前刘全德高中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教书,虽然村民们只能一月付给他100元工资,但他并不后悔。

七岁的王秦祖父亲体弱多病,家庭生活因难,供不起他读书。他是这个村惟一的失学儿童。但王秦祖经常会到校园边看小伙伴的读书生活。
|
七岁的殷亚琴为了节约纸和笔,在黄土地上练习写字和做算术题。
|
阳洼沟村小学拥挤的教室里,三个孩子共用一个课桌。
|
阳洼沟村村民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经济很不宽裕,人均收入不足700元。11岁的王瑞琴家庭因难,只能用鸡蛋换取学习用具。
|
刘全德是阳洼沟村小学惟一的教师,他带着两个年级的44名学生。
|
艰苦中欢乐的时光——学生们利用种植地膜玉米的废弃塑料膜搓绳子玩跳绳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