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旅游风情 >

旅游风情
休闲神州
丽江的味道
地域风情
海外亲历



赵文玲与Jane在一起
丽江的味道

本刊记者 张 娟

丽江古城没有城门,据说因为当时纳西族的土司姓“木”,因忌讳被围墙“困”住,便把古城建成了一座开放的城。古城有三个进口,一个是东大街,一个是新华街,一个是新义街。无论你走进城里哪一个街巷都可以绕得出来,不必担心迷路。

进入古城,遇到一个卖地图的人,颇有些仙风道骨,一份“手绘丽江古城图”不折不扣6元钱,少一分也不卖。但若打听其他事情,他会毫不吝啬地告诉你:哪家小馆能吃到正宗的“黄豆面”和“鸡豌豆粉”,哪家酒吧生意最火,什么价钱买来当地产的雪茶算是公道,买东西最好去纳西人开的店,价格比较实在……最后他还会哲人般地“点拨”——别听旁人说,自己去感受,100个人心中准保会有100座丽江大研古城。

宣科和纳西古乐


许多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压根没听过音乐会的人,到丽江来都要去听听纳西古乐,据说这是是否到过丽江的标志之一。

可以听古乐的地方在古城东大街有两家,一家是被人们称作“纳西鬼才”的宣科所在的“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另一家是“东巴宫”。人们大多把有宣科的那家认作正宗,因此会花几十元的门票去听宣科“神侃”、欣赏平均年龄最老的乐队演奏古老的乐曲。在这里音乐成为最宽容的艺术:不管听没听得懂,听过就行了! 纳西古乐据说是明清时到丽江的中原道教洞经音乐,宣科对纳西古乐的发掘、整理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半小时的演奏结束后,在签名售书的同时,73岁的宣科依然精神抖擞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宣科说纳西古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不是“水货”:演奏乐曲的老人和老乐器都是“货真价实”的,现在他们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口传文化遗产”。宣科说,来听纳西古乐的人大多抱着猎奇的心理,但听后都会受到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老人们奏出的乐曲和它的韵味。谈到日益衰老的演奏老人和纳西古乐的传承问题,宣科说,他们的乐队现在是“梯队结构”,80岁以上的有5位,70岁以上的有7位,60岁以上的有7位,还有50岁以及更年轻的,这样乐队就不会出现断档现象。在演奏大厅里,悬挂着乐队十多位已故老人的照片,宣科不无惋惜,同时自我安慰:乐队平均每年有两位老人故去,好在今年的“指标”已完成了。

逃出丽江


来丽江前,在大理洋人街遇到赵文玲。她正在阳光酒吧与来云南旅游的荷兰朋友Jane一同喝咖啡,一条彩色绒线织的围巾被她用作发带系在头上,很有些味道。 赵文玲说她是纳西族人,自小在丽江长大,现在游走于世界各地,靠画画谋生。走的地方多了,对家的感觉会有什么变化?赵文玲的回答很伤感:“十年前,我很喜欢丽江,但现在不喜欢了。”她说,因为丽江变得太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涌了进来,老房子都租给了外地人,改成卖旅游用品的店铺,商业味道太浓,灯红酒绿,绕城的小河热闹得如秦淮河一般,古城里连月光也看不见了。丽江对她来讲不再有家的感觉,太喧闹了。“每次回家呆上两天我就会逃出来,现在回到云南,我大部分时间会呆在大理,这里更像我心目中的故乡。” “每次回去,都会看到丽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丽江人,包括我的家人来讲可能会是一件好事,旅游的人多了,当地人会有更多的赚钱机会,更容易找工作,但对古城本身来讲,肯定会造成破坏。每次回到古城,总能看到许多地方东修西修,尽管是要‘修旧如旧’,但我的感觉总是不对,比如古城有的路段铺着的五花石已换成新的了,原先那些磨得光滑清亮又特别好看的石子没有了,你想像不出它的那种美妙——走在上面有一种诗意的感觉,而新换上的石子,给人的感觉冷冰冰的。”赵文玲说她的这种感觉也许是搞艺术的人特有的,不知算不算狭隘,因为留在她记忆里的古城是太多的幽雅和安静,而漂泊久了,最想停靠的地方是自己记忆里的家。

把家安在丽江


就在赵文玲“逃出丽江”的时候,韩国姑娘金明爱不远万里来丽江安了家。

“因为我怀孕了,店里的事情主要由我爱人来管理”,金明爱说话的语速很快,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带着浓浓的云南口音,与她谈话时得仔细去听。

金明爱说她来中国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觉得中国话发音很好听,想搞懂这奇妙的音符到底表达什么意思。她1996年12月来到中国,准备用三个月时间在北京学习汉语。学了两个月结结巴巴能讲一点中文后,就与一个女孩子结伴到云南旅游。在大理,她碰到了一个来自湖北恩施的小伙子,一起旅游了三天,这个小伙子就是她现在的丈夫。“当时他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我是北京来的,这是临行前朋友教我的一招,以防受骗,结果还是被他‘骗’到了”,谈起自己恋爱、结婚的经过,快要做妈妈的金明爱依旧悲喜交集:高兴的是得到一个爱她、珍惜她的丈夫,难过的是至今除了妈妈外家人都不接受她的婚姻。

不过提起丽江,她的情绪马上平和起来:当年来旅游时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1997年6月到丽江教育学院学习汉语,后来租下现在店铺一半大的铺面,与丈夫一同经营咖啡厅──樱花屋,忆起创业的艰辛,她说眼泪都随门前的小河流走了。她伸出手给我看,上面留下了几处刀痕,“这都是当初切菜时留下的纪念。”有一阵子,生意上的艰难和家人的压力,让她真想回家,但最后还是没有舍得离开,除了她的爱情,还有对丽江的留恋──“丽江这个地方太美了,比别的城市都要好看,要安静。” 现在他们的生意做得很好,经营两家酒吧,还开了一个客栈。金明爱说她现在已完全适应了丽江的节奏,生活得很放松,很随意,包括穿着打扮。她说回去办结婚手续时,小侄女都说她不像韩国人了。韩国的一家电视台曾把她的故事拍成一个小片子,所以现在来丽江的韩国人大多会到她的樱花屋来坐坐。她说这些日子心情很好,因为妈妈从釜山来看她,看到在家连泡菜也不会做的女儿把老板娘当得有模有样,老人家感到欣慰。 谈起以后的打算,金明爱风趣地说她在丽江“家大业大”,家也就安在丽江了,特别是生了小孩之后,就更踏实了。

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纳西文化


走进和本华的小店,是被它门口的招牌吸引:背包者户外俱乐部。

和本华今年28岁,家住万古楼附近。他告诉我们,万古楼可以俯瞰全城,也是古城老人遛鸟的地方,住在那里的人们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 他是1994年开始经营现在的小店的,以前的店名叫“视觉艺廊”。和本华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纳西人,“琴棋书画烟酒茶”几乎是纳西男人的代称。他自小喜欢画画,喜欢本民族的文化。他最擅长的是刻面具,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纳西族人的生活、情感、舞蹈、歌声,他指着其中的一幅刻有东巴文的画告诉我,这主要是讲远古的时候,纳西族是从很高的地方迁居来的。和本华说他正在学习东巴文,现在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

和本华说现在古城里开了好多店“刻盘子”,很多本应是艺术品的东西,被现代化的设备大量复制,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他不太喜欢这样,坚持自己刻制作品。 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很满意,经济上很知足。“我不想挣更多的钱,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比如做生意,今年挣一万,明年就想挣二万,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与其这样,你不如把目标定得低一点。”生活在古城的年轻人以如此平和的心态面对世事,着实让人羡慕。但他同时认为,做事情方面要不知足,他想涉猎更多的领域,现在他除了经营画廊、组织滇藏线自助旅游外,还经营了一个只有4台电脑的小网吧,来这里上网的多是来丽江旅游的外国人,他说,挣钱多少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通过跟他们交往,自己的外语有很大长进,现在他的听力挺好,但口语有待提高。

和本华说许多人知道丽江是由于1996年那场地震,有人说一场地震把丽江古城“震”向世界:前来援助的国际人士发现,原来世间还有这么美丽的小城!于是大量的人涌来古城——“这对于我们来讲当然是好事,但是有得到的,肯定就有丢失的。比如古朴的丽江变得商业味浓了起来。”他说丽江变化太大了,“最起码前进了20年。”

和本华认为,人们来丽江,一方面是古城的自然景观的吸引,最主要的还在于它的文化底蕴。就他自己的感觉而言,早几年来丽江的文化层次高的人多,现在许多人是猎奇,以进他小店的人来讲,以前能交流的人很多,他会很热心地告诉人们有关纳西族的事情。现在进来问一下“这多少钱?这就是东巴文?”的人多了起来,对这一点,他多少有些失落,因为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和了解纳西族的文化。

来这里发发呆


胡庭泽现在是省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他的中学时代是在丽江度过的,当时感觉是人们在幽雅的环境里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对于丽江现在的变化,他很兴奋:自己的家乡终于开始精彩起来,在他看来再好的东西,不被人了解,总是一种遗憾。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每年总要回古城几次。他说在古城里呆着从不会有厌烦的感觉,很有意思。他眼中的古城依旧那么美丽:小桥、流水、纳西人家是那样协调,古城里木桥、拱桥、石板桥到底有多少座没能数清;从黑龙潭流出的泉水,一年四季绕着古城,纳西族人是很讲究生活情调的,庭院里种很多花,养许多鸟,放一把藤椅,闻着花香,听着鸟叫,躺着看看书。看累了,到河边荡悠一会儿,远眺玉龙雪山,或是发发呆,那种惬意就别提了。不过还有一件事情,他一定会去做,就是看到有个别商铺的小工在河里洗墩布,他会上前阻止,并且用当地话追问一句:你不是丽江人吧?

30岁的小刘做了9年的导游,她与几个朋友开车从昆明到丽江过周末。她说来过丽江无数次了,在她眼里,丽江的游人越来越多,作为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她特别担心古城的污染。小刘说她很喜欢丽江的气氛,每当忙完一阵需要放松的时候她就会来到这里,躲开城市的钢筋水泥,住在纳西小院,一个床位也就二三十元。她说,在城市里,因为房子太高了,觉得自己很渺小,到了这个地方,没有了高楼,人顿时变得高大起来,而一个人如果舒展开来,想多放松就多放松,要多开心就多开心。她说丽江是个可以发呆的地方,想一个人呆着,就走进一个深深的巷子,找一个地方坐下来,什么都不去想,像纳西老奶奶一样“烤(晒)太阳”,这种感觉到哪个城市找得来?!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