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
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视觉空间
文化脉动
漫画
人与自然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6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视野 >

经济视野
你吃过转基因食品吗?


你吃过转基因食品吗?

本刊记者 乔天碧

转基因食品扑面而来


自从1996年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并走向商品化以来,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200万公顷猛升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占世界总播种面积的2%,其中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就占全世界的99%,余下主要集中在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和南非,全球已有20亿人口消费转基因食品。美国是目前生产转基因食品最多的国家,其90%以上的大豆、50%以上的玉米、小麦是转基因的,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

转基因食品是指转基因作物或由其加工而成的食品。所谓转基因作物,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转基因动物食品批准上市,进入食品领域的主要是转基因植物。利用基因技术可以增加作物自身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在有限的耕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还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期限并增加食品的营养,例如,瑞士科学家培育出的“黄金水稻”,富含β胡萝卜素,可望结束发展中国家人口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状况。基因技术还使农作物新品种开发的时间缩短一半,据美国《商业周刊》评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农作物将引发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转基因研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某些领域已居世界先进水平,拥有除北美以外世界上最强大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力量。2002年4月5日,《科学》杂志以14页的篇幅发表了华大基因中心于军博士等人有关水稻基因组序列的论文,有评论说:“这一里程碑式的论文说明中国已经进入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我国已有抗虫棉、矮牵牛花、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和延熟番茄等农作物进入商业化生产。 眼下,我国还没有一例涉及大宗粮油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但我国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正呈上升趋势,2001年比1996年进口转基因作物增长了100多倍。据专家预测已有超过2000万吨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了中国人的食物链。以大豆为例,仅2001年中国就从美国进口了1500万吨转基因大豆,数量已超过国产大豆的产量,这些转基因大豆成为生产豆油、豆腐、豆奶的原料,进入中国民众生活。

转基因食品:福乎?祸乎?


就在转基因食品日益走进消费领域的同时,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日益激烈起来,甚至已远远超出转基因技术本身的范畴,而涉及到贸易、经济、政治、社会和宗教、伦理等各个层面。转基因技术已成为继核技术之后,又一引起强烈关注和争议的技术。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主要集中在环境安全性和食用安全性两个方面。环境安全性即转基因生物释放到自然界后,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食用安全性即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目前广泛采用国际经合组织(OECD)1993年提出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即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的“产品”如果和传统产品有实质等同性,则可认为是安全的。

转基因食品的积极倡导者美国,从自身的现实利益出发,主张只要科学上无法证明其有害,就不应限制,并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较为宽容的备案制,即经过评价后,被视为安全的产品,则不再受监控了。

而转基因作物最大的输入地区欧盟的众多消费者和环保组织却将转基因食品称为“自我毁灭食品”,多次发生声讨抵制转基因食品的事件。一项调查表明:60%的英国人反对转基因食品。去年,法国获准种植的2000公顷转基因玉米,收获后贮藏在仓库中,还不知如何处置。 欧盟国家还不断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报告发表。1998年,英国一名叫普斯陶伊的研究人员发现,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肾、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2001年底,《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声称,转基因玉米的基因污染了墨西哥边远地区的野生玉米,可能破坏墨西哥野生玉米的生物多样性,作者猜测污染源可能来自美国的粮食援助。文章发表后赞成与反对者各执一词,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也指出,随着传统的栽培品种逐渐被少数转基因品种所取代,生物的多样性有可能会慢慢消失;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出现抗病能力特强、蔓生速度更快的杂草,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 随着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争论的日益激烈,即使在基因食品颇为普及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27%的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还有一些观点从经济角度出发反对转基因作物和食品,印度的一些专家指出,控制基因技术的公司往往并不热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能够增产的改良品种,而是更为关注商业利益,他们可能利用转基因种子和作物的专利权把发展中国家的农民逼入困境。有学者认为,欧盟实际上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以有害健康为由抵制美国转基因农产品。

由于受到欧洲为主的强烈抵制,美国转基因农产品出口2001年严重下跌,农产品出口损失了将近10亿美元。这一状况减缓了新的转基因作物,比如土豆和水稻商业化进程。今年2月份,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的报告促使美国农业部评估新的生物技术作物在商用之前对其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

踌躇满志的转基因食品

尽管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论争,使美国饱受经济损失,但2002年美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仍有增无减。美国农业部称,美国2002年将有3/4的大豆和1/3的玉米使用转基因的种子,美国农民也越来越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带来的使庄稼更加抗病虫害、提高单产并减少杀虫剂的使用价值。 同时,更加有利于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形成。对转基因技术最为谨慎的欧洲议会,已投票通过关于允许繁殖、生产转基因物质及制品法律程序的议案。这项法案在法律上为允许转基因物质及制品生产扫清法律障碍,并为市场消费创造了规范、透明和宽松的环境。它也预示着欧盟成员国将加强对转基因物质的科研与开发,并将刺激转基因产品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日本也在新的食品安全纲要里规定,食品中可含有经过基因改变的玉米。

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维护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同,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的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是选择权的匮乏。世界上每天有2.4万人死于饥饿,有8亿人食不果腹,转基因食品也许是改变他们生存状况的福音,有人预言,转基因技术可能会成为未来50年内满足人类需求的关键。

而且,安全和不安全是个相对的概念,任何食品都不能说是绝对安全和绝对不安全。在质疑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安全性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存在着有利的一面。在推广转基因抗虫棉以前,由于施用农药,每年导致4-5万名棉农中毒,而抗虫棉的推广减少了的农药的施用量,使棉农身体健康好转,对环境也存在积极的作用。 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历史证明,科技的发展从来都有正负两方面作用。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看,转基因技术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物质帮助;但同时,我们必须对转基因技术尤其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社会到底存在哪些负面影响持既客观又谨慎的态度。毕竟,转基因技术还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发展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我们还没有一个最终的完美的答案,我们无法对一个还未成熟的技术,下最终的结论。

对转基因作物,我们可以有所作为


安全性评价是国际上对转基因生物的通行做法,国际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环保规划署(UNEP)、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组织,都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01年1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在加拿大签署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明确规定,消费者拥有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转基因产品越境转移时,进口国可以对其实施安全评价与标识管理。

为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目前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及东南亚国家都已实施了严格的转基因产品标识制度,要求进口的转基因产品贴明标签并附带文字说明;有些国家还要求非转基因产品,必须提供非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报告。去年9月底,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出口韩国的一批腐乳和火锅调料,就因没有转基因报告而滞留韩国海关,造成经济损失。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生物资源多样,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在转基因产品安全性方面的指标已基本与国际同步。1993年以来,我国在确保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一些系列措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进行全面管理,对转基因产品管理和监控已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表明了我国政府对公民的健康权和消费知情权的高度重视和负责态度。2002年3月20日,我国正式实施《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标识目录的5类17种农业转基因生物,必须进行标识。

现实生活中,转基因食品已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将在中国人饮食结构中占越来越大的比重,但中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显然并未与此成正比。在记者所进行的采访和调查中发现,即使是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对转基因食品也普遍缺乏应有的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健康发展应与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是密不可分的。《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实施3个月来,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截至记者发稿时,负责转基因检测申报受理工作的北京市农业局也还没有接到一份检测申请,市场上也还没有看到进行了标识的转基因产品,反倒是在一些商场内出现了非转基因食品的商品广告。而据专家预测,每年有高达2000万吨的转基因食品进入中国人的食物链!某种程度上,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和自身知情权的漠视,纵容了商家在转基因标识上的消极和得过且过。而由此导致的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无知是产生对转基因食品漠视与恐慌的症结所在。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使公众客观真实地了解转基因技术,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转基因技术能够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