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呼吁公平游戏
林银巧
 |
今年二月中旬,家乐福在华违规的整改工作已初步完成。 |
虽然有种种限制,外资零售业却一直在中国享有“超国民待遇”,大行其道,甚至有著名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零售业大部分市场将被几家国际巨头所掌控。2004年是中国承诺的商业开放步骤协议上取消地域限制前的最后一年,中国零售业开始为自己与外资零售业的商业资源之战诉求公平的游戏规则。
禁不住低价位、食物新鲜、货品种类齐全、购物环境宽敞明亮的诱惑,王太太放弃了社区旁边的超市,选择到离家稍远的家乐福购物,不惜花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排队结账。和王太太一样,许多中国消费者选择到外资的超市购物,年轻的夫妇更是习惯于周末开车去那里买上一周需要的日用品。最先进入中国零售业市场的法国家乐福已在中国的16个城市开设超过40家连锁店,并计划从2003年起每年在中国增开10家店。
外资零售业:棋先一步
尽管在市场准入方面有诸多限制,事实上,外资零售业通过各种方式,早就绕过了各种限制,提前进入了中国市场。数据显示,自1996年美国的沃尔玛在深圳开设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以来,截至2004年3月3日,已经在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天津、济南、青岛、南京、南昌、长沙、福州、厦门、昆明、深圳、东莞、汕头等17个城市开设了35家商场,并计划在年内达到百家;德国的麦德龙已在中国其他城市拥有29家店后,2003年底又进驻了北京;荷兰万客隆在2001年就已开店5家,计划2010年以前在中国开设到30家;日本7-11便利店已开店60家,计划5年内在北京开500家。
外资零售业之所以能在中国以如此迅速扩张,除了其本身在管理经营上的优势之外,还得益于他们在中国享受的诸如税收以及土地租金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尤其是在选址方面,外资零售业更是享受到了很多国内企业遥不可及的优惠。
为了政绩、形象工程,以及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优势,很多地方政府为外资大开方便之门,方式有在商业规划中单独为外资零售业预留土地,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把地段好的土地转让给外资零售业等等,甚至出现了为了争得一个投资项目,一个地区的六个部门争相主动去找某外资企业的现象。而选择地址正是开设新店成功的第一步。
投资者在商业选址时,首先要估算该地区的总购买力,人口、交通是影响总购买力的重要因素。然后就是要考察现存的销售量,即竞争者的情况。总购买力和现存销售量的差额,是一家新店在该地区生存的空间,即未满足的需求量。一个地区的总购买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过多的网点会造成过度竞争,过少则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综合考虑交通、竞争和市场发展目标等因素,外资通过合理布点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
麦德龙的首家店铺选在沪宁(上海—南京)高速公路入口处,其长期目标是在沪宁高速公路线每100公里开设一个;第二个店选择在无锡东区,可凭借该店的位置辐射整个无锡及宜兴、常州等地,并在上海东西南北开一店,覆盖全上海;2003年底又进驻北京大钟寺物流港。
 |
云南省昆明市举办"沃尔玛美国食品狂欢节"。 |
而沃尔玛,华南以深圳为中心,西南以昆明为中心,华北以北京为中心,东北以大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基本完成了全国分片区设点的战略图。
日本大荣公司开的上海罗森(Lawson)便利店,根据店铺小的特点,在选址上强调区域市场的集中式占领。首先选择从水准较低的上海徐汇区导入,每500米开设一店,形成网络优势,降低了配套成本。
2004年是中国承诺的商业开放步骤协议上取消地域限制前的最后一年,显然,外资零售业早已突破各种限制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在中国的商业版图上,不仅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被占领了,连社区的便利店也布下了他们的棋子。外资零售业先进的管理、物流配送以及在资金上的优势已给中国本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著名咨询公司预测,未来几年中国零售业大部分市场将被几家国际巨头所掌控。
中国零售业:忝退仁忍
外资零售业的急剧扩张和他们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使他们更容易攫取中国有限的商业资源。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孙雄说:“中国一二级核心商业资源都在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也是外资进入最多的地区。外资企业以不公平、不对等的手段急剧扩张,加快了中国商业资源的流失。许多城市把最好的商业地段低价拱手‘送’给外商。一些城市缺乏商业规划,结果城市规划被外资投资牵着走。”
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业态和地域都过于集中的现象,不仅使国内零售业倍感压力,也使本来就紧缺的商业资源雪上加霜。家乐福在北京城区四个角各开一家大卖场,凭借大卖场市场控制面广的优势,压低供货商的商品进价,提高其利润率。而周边的中小商业企业则无法压低进货价,还得保持价格优势,导致利润率降低,竞争的最后只能是中小商业企业关门。
目前,世界50家最大零售企业已有半数以上进入中国,在京沪和东部沿海城市,几乎每4家大型超市中外资零售业就占有一家。在商业利用外资比较集中的京沪两地,2003年上半年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额,分别占这两市大中型零售企业零售总额的8.6%和8.9%。一些城市,营业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中,外商投资企业已占到23%。再加上缺乏有效的规划,经常出现两家大超市对门开或者方圆几百米内存在3家超市的现象,因此,广州出现超市竞相杀价到“8毛钱1只烧鸡”的恶性竞争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民营零售业则很难享受到这样的优厚待遇,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同时,由于利益的驱动,地产商和零售商的开发热,也引起了各地方城市商业规划的混乱,加剧了中国商业资源的流失,和地区商业环境的恶化。
寻求公平游戏规则
如果取消了地域限制,2004年是否会成为中国零售业致命的一年呢?中国零售业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湖南代表王填提交了《商业大店法议案》,要求通过立法对新开设大型零售商店进行限制,进而达到规范中国零售市场竞争并保护中小零售业的生存空间的目的。这无疑代表了热火朝天的内外资零售业的商业资源争夺战中,中国零售业的声音。基于商业选址在竞争中的重要性,议案的诉求点也就从限制外资零售业的进入,更多的倾向于要求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fairplay),从而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当然,也有反对者认为,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资零售业的限制不符合国民待遇原则。其实,争论导火索是外资零售业长期以来在中国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中国零售业希望通过立法获得公平的游戏规则。
从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历史和中国当前的零售业发展现状来说,对新开设大型零售商店进行限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并不违反世贸组织的规则。最近十几年中,商业大型店铺列入许多国家政府规制的范围。各国对大型零售商店的管理的初衷都是为了保护中小零售业的生存空间,并有在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色彩在不断加强的趋势。在限制的手段上,大多是通过对商业选址进行限制,达到有效保护地区的商业资源的目的,这点在内外资有冲突的日本显得尤为明显。各国对大型零售商店的规制与各国纷纷要求大型零售店的发展要与当地的居民生活环境的要求相协调的呼声也是密不可分的。
《商业大店法议案》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对商业网点的合理规划上,同时也有效地对外资零售业进入形态多为大型卖场的特点,可以对外资零售业的扩张势头进行有针对性的遏制,这样就能够形成一种有效的壁垒。从更积极的意义上理解,对商业网点的战略性规划,保护有限的商业资源,是中国本土商业企业长久生存的一个基点。
商业的发展在繁荣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各方面的压力,当城市环境无法承受这种压力时,必然导致该地区商业环境的恶化,不利于商业本身的发展。对于大型零售店的规制,更应引起致力于创造良好商业环境的地方政府的重视,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到商业对环境的要求和影响,将招商引资、良好的商业环境和长远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地区商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