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到上海:让生活更有味
——访上海台商协会会长、龙凤食品集团董事长叶惠德
乔天碧
感谢上海
叶惠德先生的父亲是一名码头工人,每到下雨天父亲无活可干时,母亲就会说,今天爸爸没地方赚钱,我们随便吃好了。母亲希望读计算机专业的叶惠德能够咸鱼翻身(改变命运)。
1977年,26岁的叶惠德先生因为要创业IT业门槛太高,用6万新台币的本钱(约合人民币15000元),开了家出售冷冻水饺的夫妻小店,贤淑的妻子放弃了公务员的工作。客厅成了水饺生产车间,夫妻二人晚上做水饺,白天到机关、学校免费试吃,推销自己的产品。40元新台币50个水饺,合2角钱一个。当地的居民打牌到晚上11点多钟,想吃夜宵,就给叶先生打电话,因为“那个小弟很勤快,无论多晚都送货”。叶先生调侃地说,他愿意送是因为打牌的人大多不吝惜小费。母亲对开水饺店的叶惠德说,阿德啊,如果卖水饺,你干嘛还要念本科啊!母亲很难想到,卖水饺会改变叶惠德命运。今天,龙凤集团已成为大陆最大的冷冻食品企业。
夫妻店式的“原始积累”持续了7年,1984年叶惠德拥有了第一个工厂,生产的冷冻食品品种越来越多,龙凤食品成了台湾人喜爱的品牌。1986年,龙凤产品开始出口日本。1989年时,叶先生拥有了第二个工厂。
不满足于岛内发展的叶惠德,从1988年起,开始到东南亚等地考察,刚刚改革开放,孕育着巨大商机的祖国大陆,进入了他的视野,他先后到深圳、广州、厦门、福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地进行考察。
1991年的一个夜晚,下了飞机的叶惠德在虹桥机场看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巨幅标语在夜幕下格外醒目,延安路上霓虹闪烁,上海开始塞车了,超市陆续开始兴建,冰箱进入了普通上海人的生活,上海人的收入水平达到了26年前台湾人的水平,他接触到务实的上海人……他决定在上海投资。多年之后,已做成中国冷冻食品龙头企业的叶惠德说,“感谢上海给了我发展的机会”。
龙凤从进入大陆开始就选择了走精致化、高品质,面向高收入人群的道路。当时大陆的速冻水饺每500克2.5元,而龙凤的速冻水饺每280克3.5元,这对于当时平均月收入只有500元的大陆人来说是不便宜的。如今龙凤产品,不仅在上海家喻户晓,而且成为中国消费者所喜爱和信赖的冷冻食品品牌。龙凤冷冻食品在上海的市场占有率为35%,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4%,产品出口12个国家和地区。龙凤已拥有34家分公司,1800名员工。内销产品有100多种,外销产品有200多种,年销售量达4万吨。龙凤目前正在进行公司转换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准备在上海A股上市。
延续中华美食的命脉
一些来公司的客户经常以为叶先生有六十岁了,其实他刚刚五十岁出头,他的脸上有太多操劳的痕迹。叶先生做生意非常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现在,叶太太负责工厂的生产,叶先生负责集团和市场,这对白手起家的夫妻还在珠联璧合地配合着。他们不需要亲自到处推销了,但夫妻店时的免费试吃制度至今仍是龙凤的重要促销手段,今年夏天,龙凤在全国1500个超市中开展布丁免费试吃活动,还利用暑期组织小朋友学习魔术。因为,叶先生相信市场是抢来的,不是等来的。
对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的激烈竞争,叶先生认为,市场因为有竞争才会有进步,如果你失败了,不是对手强而是你太弱。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食品业在价格、品质和服务方面的竞争都会加剧。但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因为我们面对的市场规模扩大了。整个世界的60亿人口都将是我们的潜在消费者。
叶先生深信,品质是产品的生命,只有品质赢,才能赢得久。他认为,新产品品种不一定要多,关键在于精,一上市就要做到一鸣惊人。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叶先生认为,企业是社会大众的,员工的,目前龙凤凰已实现了99.9%的本土化,整个企业只有14名台湾籍管理人员。他相信每个员工的努力与意见是促成企业不断向前迈进的原动力。令叶先生非常自豪的是,龙凤在上海第一批招收的36名本地员工,大部分还在。他认为是良好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留住了。
目前龙凤的市场主要还是华人市场,但龙凤最终要开拓洋人市场,龙凤正努力解决中国食品口味本土化的问题。例如龙凤出口英国的春卷,与在大陆销售的春卷的配方有很大的不同,出口英国的春卷中有土豆泥、沙拉、豌豆,完全是按照英国人的口味制作的。龙凤企业同时注意到,东西方的厨房设备有很大不同,西方人习惯用微波炉、烤箱,他们喜欢加热一下、煮一下就能吃的快捷食品。
架设两岸沟通的桥梁
2000年底,叶惠德以全票当选为上海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叶先生笑称那是自己一一拜票的结果。他说:“既然大家选了我,我就要干好。”现在,叶先生将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台商协会的工作上。
台资企业协会不但要为台商在企业经营及个人生活上提供周到的帮助,而且它还是台商与政府间沟通的桥梁。目前上海已有3792家台商企业,涉及信息、建材、食品、纺织、百货、房产等领域。协会的会员已由原来的400多家,增加到600多家,目前,每月都有10几家企业来要求入会。
叶先生正努力增加协会的经济功能和服务性。每个月都举办一次讲座,为台商讲授经营实例。协会还经常组织采访活动、举办台商产品博览会、座谈会,还就台湾人在上海的医疗、子女教育等事宜提供咨询服务。此外,协会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提升台商在社会上的形象与知名度。随着,台湾“大陆热”不断升温,协会还要接待到上海考察的台湾代表团,到各地考察、招商,这些费用都要由叶先生自己承担。叶先生希望能早些实现直接“三通”,现在从上海到台湾要用7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实现直通只要2个小时,费用也可以节省一半。
叶惠德先生在上海投资10年,对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深有感触,他说:“台湾是海岛型经济,资源不多,危机感大。祖国大陆是大陆型经济,资源广泛,人口众多、市场大,生意多得做不完,一做就是大手笔。”两岸经济应是双方互补的关系,面对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两岸企业应该积极掌握竞争优势。台湾有号称世界经济奇迹的经验,优秀的管理人才;大陆有广大市场,具竞争优势的人力与不错的技术,双方在经济上的合作,可达到双赢效果。
上海之所以能够吸引众多台商来投资,是因为上海拥有良好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上下一心一意搞经济,法律越来越健全。城市改造正全方位展开,台湾人在上海生活相当方便。上海的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大都市,上海人聪明、肯学习,学得快。
对想到上海投资的台湾人,叶先生建议,到上海投资最好做自己的本行,企业能否生存最重要,企业的竞争不止是市场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从经营方式上看,公司的经营要规范,台商协会收到的台商投诉很多是因为借人头开店和技术产权的原因。另外,最好能够本人过来经营,采取移民式的经营,将使你成为上海产业的中坚分子。今后,在上海发展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传统产业将无法负担高昂的成本,高科技、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热门。
叶先生有两个女儿,10年前就都到加拿大读书了。假期来探望他的大女儿留给叶先生一丢不掉的朋友——一只狗。不过提起它,叶先生还是蛮开心的,它给整日埋头于工作的叶先生带来许多乐趣。他说,“他在分食我的财产,每早我去跑步,他要去,我临走前吃一个番茄,他也要分掉1/4个。”不过,叶先生很为自己的女儿骄傲。今年夏天,大女儿在台湾的一家中式速食连锁店实习,学习中式快餐连锁店的经营管理。大女儿表示,学成后就到上海来,帮助父亲一起做。叶先生说,“中国食品博大精深。我们中国人要团结起来,向世界进军。我对前途充满信心。”
叶先生学电脑专业,做小小的水饺做出了名堂,相信留洋归来的女儿做中餐,也会做出许多新味道。